作品相关(1 / 1)

作品相关序章

神州浩土,广瀚无边。中原大地山灵水秀,人气鼎盛,物产丰富,人才辈出。

蒙人勇猛彪悍,成吉思汗旷古绝才,抱负盖天,从公元1205年起,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朝,然后又征服了中亚、西亚和亚洲西部的许多国家,一直打到欧洲的多瑙河畔。元帝国版图开恒古之先河。

然蒙人暴政,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元朝末年,政治越发黑暗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

天下群雄并起。其中尤以“明教”为领袖。教主张无忌率同光明左使杨逍、青翼蝠王韦一笑执掌总坛,为全教总帅。白眉鹰王殷天正,率同天鹰旗下教众,在江南起事。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花云、吴良、吴祯和孙德崖等在淮北濠州起兵。布袋和尚说不得率领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皎儿等人,在河南颍川一带起事。彭莹玉率领徐寿辉、邹普旺、明五等,在江西赣、饶、袁、信诸州起事。铁冠道人率领布三王、孟海马等,在湘楚荆襄一带起事。周颠率领芝麻李、赵君用等在徐宿丰沛一带起事。冷谦会同西域教众,截断自西域开赴中原的蒙古救兵。五行旗归总坛调遣,何方吃紧,便向何方应援。明教教众上下齐心,声势浩大,元政权摇摇欲坠。

自少林屠狮大会,白眉鹰王殷天正惨死,金毛狮王谢逊盲双目,出家少林。明教中坚势力剧减,教主张无忌中朱元璋之计,负气出走,传位给光明左使杨逍,后杨逍虽继任教主,然朱元璋羽翼已成,杨逍年老德薄,无力与朱元璋争锋。

后韩林儿被朱元璋命人浸入河中溺水而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帅职,成为这支起义军的实际领袖。他率军南下,攻破集庆(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改集庆为庆天府。龙凤政权任命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这时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敌,形势不利。他利用元朝军队主力和其他义军作战的机会,向南面和东南的元军主力进攻,取得胜利。在他率军打下徽州时,朱元璋采纳了老儒朱升的献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命令军队自己动手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因而兵强粮足。于是朱元璋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丝绸的浙江一带,先后占领诸暨、处州。孤立的元军据点,次第被消灭。随后,他又适应新的军事形势,对东南采取守势,东北和西面取攻势的战略,在军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然后又战鄱阳,取东吴,南征北伐,将蒙人赶回长城以北,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应天,同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徐达领兵攻下元大都,明太祖改大都名北平,以应天府为南京。元顺帝北逃。此后三年间,明朝先后降服占据广东的何真和四川的夏国明升,元末农民战争中建立的政权,归于一统。自此天下一统。

朱元璋借明教夺天下,登基后反而对明教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铁冠道人张中、常遇春均因病早死,徐达终于不免于难。教众兄弟死伤无数。青翼蝠王韦一笑对朱元璋严禁明教、残杀帮众的做法心生不满,不听教主杨逍苦劝,效仿荆珂刺秦,于阅兵之际刺杀朱元璋于校场,功亏一篑,被朱元璋护身高手格杀。其头悬挂应天府城楼之上七天七夜,彭莹玉不忍,劝说朱元璋,被赐死.

险些被刺杀的朱元璋龙颜大怒,下令全面格杀明教所属教众。并以天子之尊,号令少林、倥侗、昆仑、华山、峨嵋五大派及官兵无数,再次围攻光明顶,自教主杨逍以下明教弟子为守护光明圣火,全部以身殉教。一把大火烧光了明教的百年基业。

自此明教成为了历史,侥幸活下来的明教教众也被朱元璋宣布为明教余孽,惶惶不可终日。

朱元璋封少林为国教,少林的圆慧方丈为国师。与北方的魔师宫遥遥相对,互为犄角。

而被明教倚为护教至宝的圣火令随着明教的覆灭而消失在人间。

历史的巨轮再次开启。

作品相关前言

这些年看了不少关于玄幻、武侠题材的文章,有的写的很好,有的则写的有些脱离实际。由于对这个题材的热爱,我一直想自己写一部关于魔法和剑术的书。多年来由于琐事太多,自己的文学功底又一般,都未能如愿。现在我决定尝试着写着看看,希望大家可以抽出宝贵时间,看看,侃侃,并给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

我心目中的小说应该是比较通俗易懂,而且符合逻辑,最重要的是要对人的心理进行探索。每个人都应该有其本身的优点和弱点,绝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作为万物的一员,同样是矛盾的结合体,不可否认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他的劣根性也是很明显的,所以我想我的文章就是要把这些东西展现给大家,至于对与错就由读者们去评价了。

最后请大家在看书之余多给我提一些写作的意见,并给予善意的鼓励因为你们是我写作的动力。

谢谢各位!

作品相关作者的话

郑重宣布:本书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严禁以任何形式转载本人的《无间道之倚天》。本书首发站点为中文起点网。绝对禁止《无间道之倚天》以任何形式刊登在其他地方。在未获本人同意之前,随意转载视作非法。

作品相关金轮宫的原型—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它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僧人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许多有关他灵迹的传说。据说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的帮助下,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17年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取藏名“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像弥勒洲寺”.400多年来,塔尔寺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亩,僧舍房屋9300多间,殿堂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余人。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焚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势,歇山式金顶,覆以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誉为“世界—庄严”,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代乾隆皇帝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后重修,总面积为2750平方米,经堂内长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制地毯包裹,地上铺设地毡座垫,可供3000僧人集体诵经,正西方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达赖、班禅以及寺院法台座,柱间满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此外,尚有弥勒殿、九间殿、三世达赖灵塔殿、释迦殿、依怙殿、小金瓦殿、花寺、居巴扎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扎仓、如来八塔、过门塔、菩提塔、时轮塔、印经院、大喇让以及各活佛府邸等。除各种造型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轴画,还保存有宋代的哥窑瓷坛、玉雕、明代的龙瓷瓶、清代的龙鱼瓶、竹雕寿星、玉雕观音等珍贵工艺品,藏有历代统治阶级赐赠的各种匾额和汉藏文碑刻。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三、四世达赖喇嘛的倡导下,塔尔寺首建显宗学院,建立讲经开法制度,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显宗经典。以后又相继建成密宗、时轮、医明学院,形成正规的学经制度,学习生圆次第方面的密宗经典和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官方面的文献图书,是研究藏学的珍贵资料。此外,该寺的酥油花、壁画(唐卡)、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誉满藏区。塔尔寺每年于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4次观经大会,招徕不少香客游人。观经大会是寺僧向诸佛菩萨献供、祈愿、诵经的法事活动。会上,除进行固定的宗教仪式,还有晒佛、跳欠、转金佛等活动。四月观经的农历四月十五日上午和六月观经的六月初六日上午,在寺院东侧的莲花山坡展开所藏巨型堆绣佛像1幅,称为“晒大佛”。佛像长30余米,宽20余米,僧众于像前演奏法乐,涌经祈祷,游客商贾蜂拥面来,更有信徒顶礼膜拜,争献布施。六月初八日上午举行的转金佛是僧人们所谓祈愿来世佛弥勒菩萨降临人间的法事活动,众僧簇拥一乘玲珑精巧、四角饰有飞檐、内供弥勒金像的彩轿,在手拿乐器、香炉、幢幡的仪仗队的前导下绕寺一周,其他僧人各持寺藏宝物一件,尾随彩轿,鱼贯而行,以示隆重威严。九月法会的二十二日,寺院开放所有佛殿及文物库房,供僧俗瞻仰,称为“晾宝”。每次观经会上,都进行所谓驱魔逐鬼、祓除不祥的跳欠活动。跳欠也叫“跳神”或“哑社火”,是一种独特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画具舞蹈,常见的有于正月十四、四月十四、六月初七日演出的“法王舞”和四月十五、六月初八、九月二十三日演出“马首金刚舞”两种。演员身着各色舞衣,戴特制面具,舞姿独特,式样迥异。此外,尚有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宗喀巴忌辰前后的“燃灯节”和年终辞旧迎新的祈祷会等。青海解放以后,这所蜚声中外的古刹得到很好的保护。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公布塔尔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民政府多次拨出巨款维修,该寺主要建筑、佛像文物完好无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古老的塔尔寺焕发了新的光彩。现在,塔尔寺的宗教活动正常进行,前来朝佛进香的信徒和观光揽胜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是青海省最主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作品相关十二时辰与现代时制对应表

(附)十二时辰与现代时制对应表

子时丑时寅时卵时

23时-1时1时-3时3时-5时5时-7时

辰时已时午时未时

7时-9时9时-11时11时-13时13时-15时

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5时-17时17时-19时19时-21时21时-23时

作品相关笑傲江湖年代考

《笑傲江湖》一书的背景年代,素为武林史学中一大疑团。我们将先证明《笑傲江湖》发生於明代,然後通过研究各大派从《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到《碧血剑》的发展经过,推断出《笑傲江湖》的发生年代。

一、引言《笑傲江湖》(下简称《笑》)的发生年代,素为武林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其他作者往往尝试单从《笑》一书中找寻线索,亦即所谓「单一文献方法」(uni-literaturemethod)。本文则将采用「多文献方法」(multi-literaturemethod),参照各有关之文献,在历史的脉络中找寻《笑》之背景时代。

二、发生朝代为了确定《笑》的发生朝代,我们先在《倚天屠龙记》(下简称《倚》)着手。

根据《倚》,武当派乃是在元初为张三丰所创立《倚》16:74,而在元未进而与少林寺并列武林两大领袖《倚》16:105,120,其时张三丰依然在世。在《笑》中,武当掌门已非张三丰而是冲虚《笑》30:1067,1112,因此《笑》必是发生於元以後的明或清。

但清代乃是异族入主中土,武林中人多以反清复明为己任。若《笑》发生在清,刘正风以当朝廷地方官为借口来退出江湖《笑》28:233,必为武林中人唾骂,又岂能堂而皇之地开其「金盘洗手大会」?故《笑》发生於明朝,应无疑矣。

三、发生年代明朝始於纪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称洪武帝),亡於纪元一六四四年(思宗煤山自缢),国祚达二百七十六年。究竟《笑》发生於明建国後多少年呢?以下我们将尝试给出一上下限。

甲、下限在《笑》一书中提及张三丰手书之太极拳经被日月神教夺去达八十多年《笑》31:1676,1677。《倚》之主角张无忌,源出於武当,後又曾任日月神教之前身---明教之教主。其人不独武功盖世,名望更为武林中人所共仰。故张无忌有生之年,日月神教亦不敢上武当上撒野。

张无忌退隐时约三十岁,同年朱元璋溺死韩林儿《倚》19:1659,亦即是明建国前约二十年。张无忌内功如此高强,能活百载亦毫不出奇,故日月神教夺经之日最早也是明建国後五十年,而《笑》发生之年代,必在明建国一百三十年後。

另外在《倚》中嵩山派寂寂无名,而在《笑》中已是举足轻重之大派,其发展约需百多年,与上述估计吻合。

乙、上限华山派在《笑》中已自相残杀而彻底摧毁《笑》31:1641,但在明末之《碧血剑》(下简称《碧》)中又成为武林大派,其重振之经过虽未被记载,但其概梗亦可从推敲中得知。

在《碧》一书中,华山派门人入门和学剑前,均要拜风祖师爷《碧》3:82,86。风祖师爷大概是《笑》内风清扬,而其「神态飘逸」,亦与《笑》内风清扬之形容相符。另外华山派得以重振,自是令狐冲之力。但令狐冲一来曾任恒山派掌门,不便再任华山派首领;二来曾言明退出江湖,不便打出旗号重建华山派;三来基於谦抑之道,不会自称祖师爷爷,而其剑法学自风清扬,故於重建华山派时以风为祖师爷爷乃是顺理成章。

至於令狐冲收徒之原因,大概是年老无聊,静极思动,而又不想风清扬传下之独孤九剑失传,才会在退出江湖後多年重收弟子。如此说来,收弟子一举应发生在令狐冲退隐後约四十年,而且弟子大概只有一人。

根据《碧》记载,在明亡同年华山派召开门人大会《碧》4:674,675。当时袁承志二十多岁,约与冯难敌的儿子冯不摧、冯不破同年。冯难敌的师父黄真乃穆人清之徒弟;以每代二十年计,穆当年已九十高龄了。估计穆在二十多岁进华山派,也就是明亡前七十多年,明建国後二百一十年左右。

从上文可知,令狐冲收徒时已归隐了四十年,也就是明建国後一百七十年後。由此可知,穆人清若非令狐冲之亲传弟子,便是其徒孙。

但华山派在穆人清时已有许多门规《碧》3:83,而令狐冲生性豪迈,不像是立门规之人。为了解释这点,我们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假设:华山派出了一个(或一些)不肖弟子,掌门人清理门户後,痛定思痛,才立下门规以正门风,然穆人清三弟子皆言行笃正,故创门规之人必为其师,令狐冲之徒。

由此推断,穆人清乃令狐冲之徒孙。穆人清约在明建国後二百一十年拜师,以师徒相差三十年计,令狐冲收徒时乃建国後一百八十年,而其退隐时,亦即《笑》之背景时代,乃在明建国一百四十年後。

四、结论通过是次研究,我们推断《笑》发生在明建国後一百三十至四十年间,也就是纪元一五零零年左右。

作品相关西藏历史背景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汉藏两族就通过联姻开始了密切的交往。展览展出的唐蕃会盟碑铭文拓片,是公元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唐蕃第八次会盟而立。“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的誓言,历述了唐蕃双方和亲“永崇舅甥之好”的历史。

一幅八思巴觐见忽必烈的壁画表现出浓厚的君臣之情。公元1260年,西藏萨迦派第五世祖师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并被委任全权掌管西藏政治、宗教大权,从此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得以确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正式纳西藏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明朝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基本沿袭了元制。展览中展出的如来大宝法王之印,是永乐五年明成祖赐封噶玛噶举教派第五世活佛哈立麻为“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时,所赐的金印。

从公元前起,开始有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以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吐蕃王朝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建立起强大的统一政权。与此同时,藏族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实现统一。松赞干布在位期间,锐意修好唐廷,吸取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成果。他曾两次派遣大臣赴唐廷求婚,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女文成公主。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晋封为“宾王”。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频繁往来的“甥舅亲谊”。

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热巴巾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唐穆宗命宰相等官员与吐蕃会盟官员在长安西郊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次年,唐朝与吐蕃结盟于拉萨东郊。此次会盟时在唐长庆元年(822年)和二年(823年),史称“长庆会盟”。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商议今后“社稷如一”。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石刻“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

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中国北部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蒙古汗政权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西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自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正式归入元朝版图后,中国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多次更换中央政权,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1368年明朝建立后,采取了普遍封赐的政策,对具有政治实力的地方诸教派首领均赐加以“王”、“法王”、“灌顶国师”等名号;王位的继承必须经皇帝批准,遣使册封。明朝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袭了元朝的办法,先后设置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分别管理前后藏、昌都和阿里地区的军政事务。其间,帕竹地方政权在西藏部分地区建立了宗本制度,所任各宗的行政首脑,明朝皆授以官职,使其既为宗本(相当于县长)又为中央命官。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更加严密,使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

1652年,五世达赖进京入见。

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

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自此,达赖喇嘛在拉萨统治西藏的大部分地区,班禅额尔德尼在日喀则统治西藏的另一部分地区。

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行政;西藏与四川、云南、青海的区界,就是于此时派员正式勘定的。

1750年,再次调整管理西藏的行政体制,废除郡王制度,建立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规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

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共29条。此后100余年,29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十七条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国防,坚决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地区一切涉外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藏军逐步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另一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现行制度及达赖喇嘛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不予变更;尊重西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护,西藏的社会改革,采取与西藏领导人员协商解决,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等。

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分别致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决心维护祖国主权的统一;西藏各阶层僧俗人士和各地藏族领袖也表示坚决支持。从此,西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4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联袂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达赖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品相关武林“辈分”

从上古时代起,祖先崇拜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数千年的文明积淀,长幼尊卑就成了我们传统中的的重要概念。在武侠文学中,这种传统烙印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所谓的“辈分”。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与辈分的关联也最多。尤其是《神雕侠侣》,辈分成了大家伙儿与杨过、小龙女过不去的主要理由。

先看《笑傲江湖》,老金没让辈分问题在书的情节中起什么大作用,但在无意间却勾画出了武林中论资排辈的规矩框架。同一门派,往往有“先入门者为大”的规矩,劳德诺老成那样儿,还得管令狐冲叫一声“师兄”。各人的亲属也得跟着来,绿竹翁是任我行的师侄孙,于是不管盈盈是否正式入过同一门派,他都得管盈盈姑娘叫“姑姑”。不同门派之间也要讲究,少林派的掌门从上辈论起来比五岳剑派长了一辈,于是易国梓在五霸岗上与令狐冲动手就是“以大欺小”,有可能要受到门规惩罚,以致于把他的脸都吓白了。

不但如此,甚至敌对双方你死我活时还要讲究。费彬要杀曲飞烟,不愿意在令狐冲面前担“以大欺小”的恶名,要令狐冲去杀;而令狐冲拒绝的借口是他的辈分也不算低,也不能“以大欺小”。

看来,这套名堂儿够严格的。

可怪事又来了,方证要收令狐冲为徒,让他改名“国冲”,不但与易国梓平辈了,而且算起来与岳不群也不相上下了,同是一个人,转眼就长一辈。

这还没完了,令狐冲要任恒山掌门,不久前还在称他“师兄”的大小尼姑们不知是怎么论的,追着他叫“掌门师叔”,郑萼干脆告诉他以后再见着岳不群该叫“岳师兄”了,令狐冲倒也居之不疑。直到仪琳一句话挤得他下不来台,才让大家改称“掌门师兄”,还捞了个“谦光”的美誉。照这么说,辈分这玩意儿也就不那么严格了,就是一句话的事儿,也属于“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路劲子。

拿这套规矩再去看看《射雕》和《神雕》,老金笔下的辈分简直乱了套。第一次华山论剑的“五绝”,加上老顽童周伯通、裘千仞和古墓派创始人林朝英,该是同一辈儿的了,他们中间裘千仞后来拜一灯老和尚为师,老金还特地说明了一下,因他的辈分高,渔樵耕读尊他为师兄,不来“先入门者为大”那一套了。

黄药师本是对各种礼教不在乎的,可对辈分却看得挺重。初见傻姑,便纠正她应管黄蓉叫姑姑;他赞成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出的主意却是让杨过先“反出”古墓派,解除了师徒关系以求“名正言顺”;杨过要与他结为兄弟,他又自称不能象老顽童那样“没上没下”。倒是老顽童不管那一套,和谁都称兄道弟的,可他一到了全真七子面前,师叔架子还是摆得挺足。

辈分与婚姻嫁娶的关系本在于是否近亲,中国传统指的是“五服”内外,与现代法律上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不谋而合(我在数量上总也数不准这两个概念)。到了金庸笔下的武林中,就成了别人反对杨过和小龙女结合的最大理由,可别人自己呢?黄蓉,算起来该和王重阳门下的全真七子同辈。这就麻烦了,她所嫁的郭靖不但岁数比她小不少,辈分更比她低了一辈。老金的解决手法是安排郭靖拜洪七公为师,不料想却把全真七子和江南七怪都晾起来了。到了《神雕》中,郭靖上了终南山对丘处机还是持弟子之礼,而老丘也一点儿不客气。杨过本是郭靖交给老丘的,而老丘自己不教杨过,让赵志敬去教,显然是不愿“乱了辈分”。转了一圈儿,这辈分又回来了。郭靖大概是够愚的,不想想这样把妻子和泰山老大人都给贬低了。黄蓉自己找了个小丈夫不说,又让女儿嫁给了耶律齐。她明明知道耶律齐的师傅是那个与自己父亲同辈的老顽童,这辈分不是又乱了么?要说黄蓉不讲究这一套,她又拿辈分的事儿跟杨过、小龙女过不去,成了“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了。可当黄蓉发现公孙绿萼爱上杨过时,她又觉得没啥不对劲儿的了。别忘了,裘千尺可没改拜什么人为师,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也许黄蓉认为杨过、小龙女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同门师徒,故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要比别人严格才是。可照此一论事儿又来了,那个欧阳克不是收了一大堆女弟子么?大家恨他恨得牙根儿直痒痒,定他什么罪的都有,可怎么偏偏就没人去声讨这家伙在“忤逆人伦”呐!

再琢磨下去我也乱套了。

附:无间道中的辈分也有些乱了,希大家看在江湖儿女的份上,就不要计较了,哈哈,无风飞在这里谢过了!

最新小说: 仙家有田 非凡人生 西游:第四天灾横推三界 替身女配看见弹幕后 混沌雷修 我杨过誓不断臂 酸梅 始皇大寿,送长生不老药一份 武侠:开局获得吸功大法列表 我可以爆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