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珪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了各种机械几何方面的知识,对于精密机械有着很深的钻研。
朱舜身边正好缺少帮手,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交给他一把线膛手枪说道:“这个是为师给你的拜师礼,6号实验小院以后就属于你了。”
“为师身边现在很缺帮手,你以后暂时就跟着为师。”
毕明珪到底是真正出身于簪缨府邸的少爷,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贵气和谦和,只是一袭素色长衫,却比京城很多穿金戴玉的少爷,龙章凤姿。
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就让人心生欢喜。
朱舜忍不住在心里感慨了一句,除了老四赵斗米,收的一帮子科学狂人里终于有一个正常人了。
拜师仪式虽然简陋了些,但也算是正式拜师了,朱舜就准备带着六弟子去见见其他五名弟子。
朱舜刚刚走出大门,就看见一名朱氏水泥厂的管事,慌张了跑了过来。
管事跑的太过着急了,差点撞到朱舜,好在被一只强壮的手臂按住了脑袋。
管事从铁塔汉子的手里挣脱开,脸色大喜的说道:“少爷,水泥出来了。”
水泥研制成功了?
朱舜听到这个惊喜,顾不上带着毕明珪去认识其他五名弟子了。
不等朱舜开口,毕明珪主动说道:“恩师,弟子先去拜读初中物理教材,认识同窗师兄们的事情,等恩师回来再说。”
朱舜见他这么懂事,也不多啰嗦,交给他一串钥匙,骑上一匹辽东大马赶往了京城东郊。
永定河距离潮河比较远,骑上了曹文诏送来的辽东大马,到达潮河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这要是换作乘轿的话,少说也要两三天的时间。
朱舜刚到朱氏水泥厂的大门口,就看见老爹骑着皇上御赐的那头小毛驴,牵着蒙古细犬,带着几名亲随准备回家了。
员外朱忠仁看见儿子过来了,大手一挥,拽着缰绳让小毛驴改变了方向,回到了朱氏水泥厂里面。
朱舜跟着老爹来到空旷的水泥厂,二十座圆窑冒着滚滚浓烟,直冲天际。
上百名匠人忙忙碌碌的烧着圆窑,很多人为了干活方便把对襟给脱了,光着黑黄的膀子做事。
几名京师大学堂的天才学子,也是忙忙碌碌,正在详细记载着数据。
领头的那名天才学子为了得到真实的实验数据,亲自去烧窑,崭新的紫花棉盘领衣抹的黑乎乎一片。
领头的那名天子学子毫不在意,还在认真的注视着圆窑,朱舜到他身边了都不知道。
领头的这名天才学子一脸的凶相,脾气也像他老爹那样,一股子凶悍脾气。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杨秃子的儿子杨百岁。
朱舜没想到杨秃子那个粗人,生的儿子倒是脑子好使,那张策试试题考到了七十分,压着线进入了京师大学堂。
杨百岁正在专心的观测圆窑,感觉有人拉自己的衣服,眼睛一瞪,就要凶悍的骂人。
转过脑袋一看,山长站在身后,马上换上了一脸的堆笑:“山长,这是水泥的报表,请过目。”
旁边的几名天才学子,暗骂了一句变脸功夫真是了得,都可以打把势卖艺了。
朱舜接过来报表看了一眼数据,石灰石和黏土的比例,石膏的比例,还有进料出料的时间,都有详细的记载。
最为关键的温度和硬化时间,数据一栏,却是空白的。
朱舜现在最想知道的是硬化时间:“硬化时间检测了吗?”
杨百岁指向了不远处的地面,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一小片水泥铺在泥土上:“水泥刚研制出来就去通知山长了。”
“具体时间,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
水泥的硬化时间,关系到朱舜下一步堪称转折点的计划,就不准备回去了:“爹,这段时间你回家歇着,孩儿在这里看着。”
一般人巴不得放工回家休息,员外朱忠仁却有些不情愿,主要是回家以后就没酒喝了。
朱柳氏也不是不给他酒喝,只是不愿意他喝一些劣质的酒水,但是老陈家的散酒都喝了一辈子了,就得意这口。
那些达官显贵喝的好酒,员外朱忠仁还真的喝不惯。
朱舜知道老爹在想什么,也没松口,他同样不希望老爹喝劣酒。
员外朱忠仁只能病怏怏的回去了,快到家的时候,心里一横,大不了就喝几天的好酒。
朱舜就这么住在了水泥厂,每天都去圆窑旁边,拿着一根棍子敲敲水泥。
就在第七天的时候,泥土地上的水泥凝固了,朱舜没有专门的电子测量仪器测量水泥的强度,就让铁塔汉子上去跺两脚。
铁塔汉子跺了两脚,立即瞪大了铜铃般的大眼,以他多年练武的脚力,竟然跺不碎一堆烂泥。
前几天他可是亲眼看着恩公拿起一根树枝,随便戳几下,就戳了一个小洞。
不信邪的铁塔汉子,大喝一声,拼劲全力的跺了一脚。
正常都能跺碎一块结实青砖这一脚,还是没有任何作用,倒是把脚后跟震的发麻。
站在旁边的杨百岁这些天才学子们和匠人们,满脸的错愕,以铁塔汉子的魁梧身材,一拳都能打死一头黄牛了,居然奈何不了一滩烂泥。
烧制出来的这种粉末子也太过神奇了些,掺上水没几天就变的比石头还硬,难不成真有化土为石的仙术?
朱舜点了点头,对于水泥的硬化程度比较满意,应该达到了通用水泥的水准。
通用水泥正常七天左右能够凝固到70~80强度,二十八天达到100强度。
正常来说70~80强度已经够用了,凝固到100这段时间只是加固阶段。
水泥已经烧制出来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就要建造真正的水泥厂了。
以明朝的交通运输水平,水泥厂必须建在原材料产地附近,这样就省去了原材料运输的环节,大大节省了时间。
朱舜叫来杨百岁,问道:“你可知道附近哪里有石灰石矿山?”
杨百岁的很多习惯和他老爹如出一辙,塘骑要想在辽东活下来,依靠的是细心和准备。
杨百岁按照老爹常说的一句知彼知己,从来到朱氏水泥厂就从内到外把这里了解了一遍,平时没事的时候,还骑着骡子在附近溜达。
一年多过去了,日积月累,对于整个通州的山川地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杨百岁不知道老爹留给他的这个好习惯,给他的带来了足够改变一生的机遇,只是回去拿来了一张写着各种狗爬字的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