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这是怎么回事,这大冬天为什么还会打雷。”
“什么打雷,这声音听起来像是万马奔腾,又像是火炮齐发,不会是明军开始攻城了吧!”
.................
当洪水汹涌澎湃的向着武昌城奔流而去的时候,随着声音的不断增大,,此时,无论是城中已经开始睡觉的清军跟百姓,还是城外因为寒冷而无法入眠的清军,都被这越来越宏大,越响亮的声音给惊醒了过来。
“不好,起洪水了,起洪水了,大家快跑,大家快跑呀!”首先,反应过来的并不是驻守城池的清军,因为,这几天一直都是阴天,天生的月亮被一层层的黑云给遮挡着,导致天色漆黑如墨,在加上许多士兵还拥有夜盲症,所以,虽然洪水已经离他们不远了,可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反倒是刚刚被这巨大的声音给惊醒的武昌城中的百姓里面,有人大声的嘶喊起来。
这倒不是这些百姓提前知道消息,而是因为这些百姓对于洪水的声响那是在了解不过了,就好像是北方边关之地的人们对于万马奔腾的情况一样,那都是存在于骨子里面的记忆,因为,武昌城原本就是建立在长江两岸的地方,所有,基本上每年他们都能够经受几次这样的洪水袭击,当然了,对于夏季的洪水袭击,他们是早就已经有经验的,不要以为古人就不如现代人聪明,古人的许多智慧,那是现代人根本就不能够想象的,就好像是南京城的排水系统一样,几百年以前,朱元璋时期修建的排水系统,到现在还能够完好的使用,而所谓现代最科学设计出来的排水系统,却让南京城变成了一片汪洋。
南方人对于洪水的了解,已经深入到骨子里面了,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在犯迷糊,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嘶喊之后,所有武昌城中的百姓都瞬间明白了,这巨大的声响,就是长江发洪水的动静,虽然许多人对于为什么原本应该是枯水的长江,会在现在发洪水,可这个问题随即就被他们给抛在了脑后,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是逃命要紧,所以,在反应过来之后,原本漆黑一片的武昌城中,瞬间变得灯火通明,无数的火把照亮了半边天空,所有武昌城中的百姓,都纷纷扶老携幼的向着城中的最高处而去。
武昌城中百姓的这些举动,让鳌拜跟吴三桂这些清军将领们变得疑惑起来,他们此时也知道,武昌城中的百姓,之所以如此混乱,以为这越来越响亮的声音那是发洪水的情况,可听完之后,他们心中就感到好笑,他们宁愿以为这是万马奔腾,或者明军在攻打武昌城,也不会相信这是所谓的发洪水,因为只要是聪明一点的人都知道,冬天根本聚不会发洪水,即使南方比北方暖和一点,可也不会发什么洪水,所以,在经过商量之后,他们一直认为这是武昌城中的百姓,因为不了解情况,并且,心中对于洪水的恐惧,才让他们变得如此紧张激动的。
可惜,此时,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管那些百姓的死活了,他们虽然不认为那越来越响亮的声音是发洪水的声音,可他们还是以为,这是城外明军所造成的,至于是怎么造成的,他们还不知道。
“来人,快一点去城外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明军趁着晚上发起进攻了,同时,命令所有将士们做好准备,看来这次明军是准备硬攻了,既然这样,我们也要做好准备,省的到了关键的时候,出现什么差错。”一边快速的着急将领们,鳌拜一边对着身边的士兵吩咐道。
就在鳌拜等人在讨论的时候,城外那些原本负责防御阵地的清兵们,此时却都已经被惊得给目瞪口呆了,所有人都看到,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道道泛着白花,仿佛像是一条沾着冰霜的黑龙一样的东西,正在顺着长江河道,飞快的向他们冲来,而那一道道白花,也随着这条黑龙的前进,而越来越高,当离他们三里之外的时候,那一道道的白花已经变得有七八丈高了,这个高度,虽然还没有武昌城的城墙高,可却也已经相差无几了。
“洪水,洪水,洪水来了。”
“快,快,快跑,快跑呀。”
喊出这些话的人,虽然感到恐惧,可他们还是有些基本的理智,可许多人这个时候面对那快速奔涌而来的滔天巨浪跟洪水,已经彻底的被惊呆,或者变得疯狂起来了。
“啊,龙,黑龙,龙神显灵了,大家快磕头呀!”
“哈哈哈,杀,杀,杀,你们这些妖魔鬼怪,居然敢这样吓我,可本天师施法收了你们。”
...................
一段段胡言乱语,凄惨凌厉的惨叫,喊声,不断的从清军将士的嘴里发出,可惜的是,面对这涌涌而来,仿佛从九天落下的天河一样的洪水,无论他们在这个时候是什么反应,都已经不重要了,从几百里开外涌来的洪水,在经过这一路上不断注入的大量江水,虽然这次洪水是人为的,可已经并不比夏天时候的洪水,要逊色多少,所以,眨眼间,洪水就冲过了几里地,狠狠的撞击到了武昌城外这一片人工修建的碉堡群里了。
其实,洪水真正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奔流而下时候那一往无前的强大气势跟冲击的力量,如果有人能够躲过最开始的一次攻击的话,那么并不会有多大的伤亡,而按理来说,武昌城外这一片清军修建的碉堡群,修建在长江边上的并不多,十分之一都不到,而剩下的九成都在别的地方,按理来说,清军应该并没有多大的伤亡才对,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要知道,吴三桂所布置的这个防御阵势,那是根据武昌城外的特殊地势而设置的,武昌城外的地势是什么,那就是湖多,水多,水网纵横交错,从而形成一片片的小岛,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吴三桂才布置了这个防御阵势,甚至吴三桂为了能够让这个防御阵型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形成一个没有死角的防御阵型,吴三桂还让士兵们人为的将许多水网跟湖泊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人为的水网,从而保证全方位,无死角的防御阵型。
原本,这个防御阵型跟计划是非常成功的,也正是这样,导致李岩带领的明军大军,攻打了一个月,也根本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可现在却不一样了,要知道,无论是水网,还是湖泊,吴三桂的防御都是建立在冬季,长江水少的前提下,而如果长江水突然澎湃起来的话,那么他的这个防御阵型就不是防御阵型了,而是等死的阵型。
就看到,在那澎湃的长江巨浪穿过城外清军的防御阵型,从而汹涌的冲向武昌城的时候,那些在城外驻守的清军,还没有松口气,随即,他们就发现更加残酷的情况发生了。
要知道,三百里之内,所有江水湖泊在同一时间开闸放水的概念是什么,那就是相当于长江的水量一瞬间增加了十多倍,甚至是几十倍,这种情况,并不会随着浪头的过去而过去,那些多余的洪水,也在缓缓的向着长江两岸,低洼的地方倒流着,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是一发洪水,往往会造成巨大面积的灾难,原因就在于此。
而武昌城外这些湖泊,原本在夏季洪水到来的时候,就是用于长江洪水泄洪的地方,此时,他们也派上了用场,就看到比原来多了几十倍的长江水,疯狂的顺着那些小溪或者水网,向武昌城外面的那些湖泊倒灌而去,而在这个中间,那些原本想要利用水网来阻击明军的清军士兵们,就彻底的遭殃了,就看到原本他们的碉堡是建立在水网之间的,可长江水的突然倒灌,让那些水网猛地溢了出来,从而将他们原本栖身的地方跟占据了,一个个原本就不太结实的碉堡,在洪水的冲刷下,纷纷倒塌,这虽然没有让清军损失多少,可失去了碉堡的防护之后,他们一个个的彻底暴露在了水中。
凛冽的寒风呼啸,冰冷刺骨的江水在不断的蔓延,泛滥着,一个个原本就衣衫单薄的清军士兵,就这么在洪水中不断哀嚎,惨叫着,之所以如此,因为这些士兵许多人都是北方人,因为吴三桂认为,北方人吃苦耐劳,比南方人要能够悍勇,血性一些,所以,他招兵的时候,多数都招募的是北方人,而北方人别的都好,唯一一样,那就是大多数人不会游泳,如果是平时的时候,还好些,在有水的地方,他们还能够坐船,可现在,虽然江水并不深,可原本就在艰苦抵抗严寒的他们,在冰冷的江水浸泡中,不一会的时间,就有一些身体虚弱的清兵,倒在了江水里。
此时,城中的鳌拜跟吴三桂等清军将领也早就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理智,在身边侍卫们的簇拥下,正在向着高地飞窜着。
不得不说,用洪水来攻破武昌城的这个计策虽然非常残忍,可却是非常成功的一条计策,因为武昌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如果是别的城市的话,面对洪水,最多只是导致城中变成一片汪洋,并没有什么别的后患,可武昌不一样,武昌城原本就是建立在长江旁边的一城池,准确的来说,武昌城这个地方,乃是长江水跟汉江交汇的地方,水流量可谓巨大,在加上,长江水道到武昌城处的时候,变得被别处要狭小许多,所以,从明朝初年,江夏候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之时,因为将原本的武昌城扩大许多,所以,在城墙处修建了两座水门。
跟别处不一样的是,这两座水门的作用并不是为了城内城外的水源进行流通,而是用来夏季在长江水爆发洪水的时候,用来防备洪水灌城而设计的,所以,这两座水门处,都设立有千斤的巨闸,只要是洪水到来之前的时候,将这两座巨闸合璧之后,整个武昌城就跟一座铜浇铁铸一样,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他,而在枯水的季节,这两座巨闸就被打开,从而保证城中的百姓能够方便出行或者用水。
这种方便的设计,不仅让武昌城成功的屹立在长江边上,同时也让武昌城变成了长江上一个重要的通商城市,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九省通衢’的原因所在。
可惜的是,鳌拜跟吴三桂等人虽然占据了武昌城,可对于这些内幕,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再说了,即使他们了解,也根本就没有作用,谁能够想到,在冬天的时候,长江还会爆发洪水呢?因此,武昌城中的清军将士,陈帝悲剧了。
因为那两座水门处的水闸并没有被关上,所以,澎湃而来的长江水,像是一个流氓看到一个美女一样,迫不及待从冲了进去,结果就是处于城内的鳌拜等人也彻底的悲剧了,更加重要的是,因为武昌城的地势相对来说有些低,所以,那些长江水大量涌入武昌城中之后,就开始四处肆虐起来,一时间,就看到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江水,房屋一件件的倒塌,各种东西都被越来越多的洪水给吞噬,而那些根本就来不及逃到高处的清兵或者百姓,也纷纷的在洪水中哭喊,求救着,可惜,在这种情况,他们的求救根本就毫无用处,在很短时间里面,他们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唯一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因为武昌城中的百姓提前有了防备,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趁机逃到了高处,现在落入水中的人,大部分都是清军将士,特别是那些衣甲鲜明的满清八旗将士,在洪水的肆虐下,他们连头都没有漏,就被洪水给吞噬了。
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