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黄顺,早已不是三年前刚出道的稚儿,看问题已经不再停留在表面,已经开始学会动脑筋分析。
这趟江东行,涉及江东、刘备和夏吟坊三方的利益博弈,无论对哪一方,其影响都是战略性的。各方空前重视,是一定的。
刘备为此行甚至都有些神经质了,经常拉着黄顺问一些白痴问题,都被黄顺笑话过好几次了。
但笑话归笑话,黄顺很能理解刘备此时的心情:此行目的顺利达成,下一步,刘备就要马不停蹄的积极准备入川。只要进川成功,刘备就能彻底摆脱现在的尴尬状况,摆脱对江东和六姓的依赖,从此能够挺直腰杆做人。
对孙权,虽然不如刘备这般生死攸关,但只要搞定刘备,拉住夏吟坊,江东就可以腾出手来,对外,一门心思对付合肥;对内,孙权也可以伸张己志,按自己的意图改造江东。谁要是说孙权对此行不重视,而是潇洒的坐观成败,黄顺第一个对他嗤之以鼻。
因为特别重视,就肯定有特别的行动。所以,孙尚香的突然出现,和陆琳、徐慎他们的意外远迎,在黄顺眼里,就不是单纯的孤立事件。黄顺相信,这背后,一定有孙权在暗中操纵着这一切。
三方中,只有夏吟坊的地位最为超然。跟刘备在一起,就是两家合谋赚孙权的便宜;跟孙权在一起,也能两家联合坑刘备一把。左右通吃。
现在,黄顺还没有跟孙权见面,与刘备倒是一路上朝夕相处。在应对孙权的大事上,黄顺与刘备的诉求是一致的,不存在矛盾。
所以,连续与孙尚香和徐慎、陆琳他们接触过之后,黄顺觉得,有必要与刘备坐下来,好好研究一下孙权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孙权的图谋。
所以,借机打发走陆琳、徐慎他们后,黄顺一刻也没有耽搁,第一时间便去找刘备,商量此事。
这时的刘备,心里正在不停的打鼓呢。刘备是老江湖,老油条。此前孙尚香的出现,刘备还可以认为是孙尚香的个人行动,偷跑出来,查验自己未来的夫君。
应对孙尚香,刘备只需装聋作哑即可。既然孙尚香不说破,黄顺不说破,刘备只需装傻,假作不知对方为孙尚香即可。
谁要是真相信刘备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孙尚香的身份,那绝对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现。先不说刘备为了此次江东行,准备了一年多。诸葛亮、庞统早安排大量人手在柴桑,柴桑有一点风吹草动,肯定瞒不过刘备。
就说诸葛亮,当时黄顺与陆吟霜,在孙尚香面前的表现,在诸葛亮这里,肯定能够看出问题。诸葛亮只需事后问一下陆吟霜,就能知道事情真相。
刘备的装傻,在事实上证实,诸葛亮在江陵,就已经与刘备达成一致:不会与黄顺争抢孙尚香。他们此行江东的最大目标,自始至终非常明确:我要江陵城!
要完成这个目标,处处都离不开黄顺的配合,也离不开孙权的配合。刘备不可能为了一个从未谋面的孙小姐,去得罪黄顺和孙权,给自己设绊子。
所以,只是孙尚香,刘备还没什么,只是心中略微打鼓而已。但陆琳和徐慎他们的来到,却让刘备感受到了危机。
他们一来,黄顺就与他们单独相处,嘀嘀咕咕一下午。这些人,身份复杂,可以代表四姓,也可以代表孙权。万一他们是带着孙权或四族的意见,来与黄顺提前沟通,商议联手对付自己呢?
若黄顺真要在孙权和刘备两人中选择站在孙权那边,可以十分肯定,刘备没有任何机会能够如愿拿到江陵城。
这是决定生死的关节,即使有诸葛亮和庞统在身边,冷静的为刘备分析局势,打包票黄顺不会这么做。但刘备依然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诸葛亮和庞统的分析,换做外人听来,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六姓早已打明旗号支持刘备,黄顺不可能自绝于家门,勾结外人,在刘备生死关头从背后捅上一刀。
在细枝末节上,黄顺或许会立场摇摆,趁机两边占便宜,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关键点上,黄顺的立场向来坚定,勿需怀疑。
就是从夏吟坊的自身利益角度看,夏吟坊也需要刘备的存在。刘备实力的壮大,对夏吟坊来说,只有好处。
夏吟坊的立身之本便是中立。中立能够成立且成功,必须确保天下势力间保持相对的均势。很显然,三方的均势比两方均势要牢靠的多。夏吟坊需要刘备的力量壮大,来制衡江东和曹氏。
这些道理,即使诸葛亮和庞统不说,刘备自己都能滔滔不绝的深入论证剖析。但毕竟是生死攸关的关口,刘备患得患失,也很正常。
好在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太久,黄顺就主动找上门来。免去刘备长时间神经紧张,再生什么胡思乱想的风险。
走过这一路,刘备与黄顺的关系也熟络了许多,看见黄顺刚送走徐慎他们就来找自己,心里一块大石头顿时落地,根本不跟黄顺客套,拉过黄顺来,劈头就问:“孙权那小子背后搞什么鬼?先让他妹子打前站,后面又来一帮小年轻。美人和朋友义气面前,你可要站稳立场,一丝一毫的动摇都是要不得的。”
黄顺大刺刺的躺坐在那里,笑道:“玄德公也太小看我了。我虽然比不上玄德公江湖经验丰富,好歹也是闯荡了几年。什么风月没见过,什么义气没经历过。
孙权要是敢对我使美人计,我就将计就计,美人笑纳,其余的打包退回,我都不带看的。孙权要是想借助朋友义气拴住我,那更对不起了,论交情,我与玄德公认识时间更长;论身份,他们都是夏吟坊的人,名义上归属于我,只有他们听我的份,哪轮到他们对我指手画脚了?”
庞统在旁边笑道:“我们三少,可是堂堂夏吟坊的坊主,若让孙权三两下就摆平,传出去,这脸面也没地搁不是。”
诸葛亮补充道:“岂止是脸面问题,黄顺还想不想回襄阳老家了,不说别人,光他姐姐这关,就难过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