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全场顿时又是一片哗然。京兆尹从震惊中回复过来,赶忙连敲惊堂木,虽喝止住百姓的议论,但想到再审下去恐怕大为不妥,于是干脆退堂。围观百姓或有不满,但今日里已经听到了不少高官府邸的秘辛,足以作为谈资在酒桌饭局上向亲朋好友们吹嘘了,原地议论了一番,便各自散去。而那被堵在外的周府家人,捶胸顿足之后,也只得先回去报信。
若是在楚国,民告官不管有理没理都得先滚一遭钉板;吴国好一些,但也得先挨十五板子。还是周国那位□□,废除了这些律令:“以民告官,以子告父,以妻告夫,有实据者,皆免罪也。”是以,周国民告官之事,比其余两国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即便是周永这身份比良民还低一等的家奴,也能正大光明的状告一朝尚书。
只是若要问京兆尹的此刻心情如何,恐怕是恨不得把那周永在钉板上揉搓个几回。原先只以为是周府家事,问出什么不堪顶多是得罪周尚书,现在“结党营私”四字一出,那牵扯的可就不是周尚书一府之事,若是涉及叶家,乃至于赵王……想到这里京兆尹不由得心中一颤,现在太子已薨,赵王一家独大,若是得罪了赵王可不仅是关乎官运仕途,而是关乎身家性命了。想到这里京兆尹不由仰天长叹:天亡我也。
眼看着京兆伊在屋里来回转圈,长吁短叹,他的幕僚自然得上前为大人分忧:“大人何须忧虑,那周永之前不过是一个车马管事,后来更是被打发去洗马,根本算不上什么亲信,周尚书再不小心,难道还能真能让他知道什么机密不成?我看是这罪民因妻儿之死而胡乱攀扯,妄图诬告。”
那幕僚说到此处不由得上前一步:“大人随便一审便能戳穿他的谎言,定其诬告朝廷命官的罪名,数罪并罚,判他个斩立决。到时候菜市口刑台一设,在京城百姓面前宣读他的罪状,这件事不就了结了?”
京兆尹不由有些意动,但又摆摆手:“哪有如此容易,恐怕到了京城百姓口中变成了本官勾结周尚书,官官相护了。”
幕僚不以为意:“无知愚民之见,又有什么要紧!最重要的是官面上能过得去,虽说到底还是得罪了,但好歹能给周尚书和叶家那边一个交代。”
京兆尹自然也希望如此,但他隐隐觉得此事恐怕无法如他所愿。正如幕僚所说,周永身份太过低微,周尚书根本不可能差他去办什么机要之事,但是不知道为何京兆尹听他说要出首之后,就不由得信了几分,真情实感担忧起自己仕途来了。或许是因为那周永行为虽有些癫狂,但言辞极有条理;又或许是因为周永说到出首周尚书时,那诡异的笑容,以及,那冷静至极的眼神。
而且,京兆尹也的确担心周永这人在自己牢里待久了,出点什么事,到时候周尚书他们定会一边暗自高兴,一边正气凛然地推给他一个罪名。于是京兆尹匆匆用了些汤饼,便在内堂提审周永。内堂里只留下一个书办,一个幕僚,其他差役都被他赶到内堂外一圈圈守着,谁来都不放行。
身披枷锁被审了大半日也跪了大半日,周永气色憔悴,但双目却异样的明亮,像是两团莹莹鬼火,缀在树皮般干枯黝黑的脸上。据衙役来报,他被捕至今始终水米未进。
“周永,本官也不与你废话,你既然口口声声周尚书贪赃枉法、结党营私,那就把你所知道的都说出来。”
“昌平七年八月十五,周进去叶侯府,哦对了,那个时候叶侯爷尚未封侯,应该叫叶府,参加中秋夜宴,小人在下人待的偏室,还见到了赵大人、王大人、董大人等大人的车夫。”
“昌平七年八月十九,周进穿着便服,换了一辆车,从后门进了叶府,而小人又遇到了赵大人、王大人、董大人的车夫。”
“昌平七年八月二十九,周进还是穿着便服,从后门进了叶府,这一次小人只遇到了董大人的车夫。”
……
京兆尹听了一盏茶的功夫,算是听明白了,周永竟是把每次周尚书用车去了谁的府邸,会见了哪些官员都一一记了下来,虽说没有谈话的具体内容,借这些也定不了实罪,但也足够风闻议事的御使们狠狠参上周尚书一笔。
不过京兆尹刑名之上也算有些造诣,审问时自然不会把心中所想摆在脸上,反而装作不以为然的样子:“虽说周大人往叶侯爷府中去得是勤了一些,但他们是姻亲,并不足为奇啊!”
“不足为奇啊,那小人就捡奇怪的说给大人听。”周永垂下下眼,似乎是在回想,“昌平十三年元月二十九,周进又是从后门进的叶侯府,嗯,那时候已经是叶侯府了。他出来时候一脸高兴,上了车还在与他的心腹说个不停。平日里他们在车里说什么外面是听不见的,然而那日他为避人耳目换了一辆车厢单薄的马车,他又实在是太高兴了,小人听到他大笑着说了一句‘侯爷已经许诺,尚书之位非我莫属’。”
周永说到这里,看向京兆尹:“大人,小人出身是微贱,但也知道朝廷尚书官职的人选,轮不到一个侯爷来定对吧?但是三个月后,周进果真成里吏部的尚书。”
“这些终究是你一人之言,谁知道是不是你为报私仇,胡编乱造来陷害周尚书的。”
周永干涩地笑了笑:“呵呵……是不是陷害,朝廷里厉害的大人这么多,一查就能查得出来。”
哈,说漏了吧!京兆尹心中暗道,面上依然不显:“昌平七年是十七年前,你在堂上说过你女儿死时也不过十四岁。本官问你,你又是为何要从昌平七年起就开始暗暗记录周尚书的行踪?恐怕你入周府就是那位‘厉害的大人’派去的吧?本官看你也别废话了,直接把你的记录呈给本官罢。”
“派去?小人不明白大人的意思。小人从昌平七年说起是因为小人是从那时起为周进赶车的,至于记录,小人没有特意去记,只要见到的听到的小人就忘不了。”
京兆尹不由失笑:“你是说你天赋异禀,过目不忘?”
没想到那周永真的点了点头,京兆尹只觉得啼笑皆非,就命人随意拿本书来念上几段,出乎他的意料,那周永竟然真的大差不离的背了出来。京兆尹不敢相信,又拿了几篇自己写的诗文,周永同样复述出来了。这真真教京兆尹惊叹了。
“若是你生在书香门第,不,只要是普通的耕读之家,恐怕早就出人头地了。”京兆尹不由得感慨,想起自己当初如何屡试不第,又是如此寒窗苦读的。
眼看着大人越说越远,幕僚不得不轻咳一声,京兆尹才反应过来,命书办从头开始,将周永所言一一记录。
而京兆尹则思索着目前的形势,看来这周永只有口供并无实据,此事的结果大约就这老头被斩立决,而周尚书被弹劾,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入阁恐怕会被耽误,真是不妙啊!还是寻个外放的机会,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罢。
“昌平十八年三月初十,周进与叶侯爷之子叶鸣喝完花酒,同车而回,小的隐约听车里提到‘屯粮丘陵’……”
“等等,这个‘丘陵’听着似乎有些耳熟。”幕僚忽然打断了周永。
“这地名有什么特别的。”京兆尹皱眉道,忽然间怔住了,过了片刻才缓缓问道:“当年薛韦将军被楚国奸细假借劳军之名下毒偷袭,是在驻扎在哪里来着?”
“秋林县……”这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书办与幕僚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道,随后在对方脸上看到了同样的惊疑的表情。
“看来,无法善了。”到了这个地步,京兆尹反倒是冷静了下来,只是吩咐了书办一句,“继续记罢!”
是夜,京兆尹连夜入宫,面见周皇。
幕僚陪着京兆尹审问了一日一夜,第二日凌晨才回到自己的小院,但他看着却有些亢奋,并未立刻休息,而是在一把空白折扇上面题了几句诗,然后把这折扇赏给了一直跟在身边的书童。
书童随后就溜达出了的小院,走到了东市。此时天已经微亮,东市里几家早点摊子已经支起了棚子,书童貌似随意的选了个馄饨摊吃了一碗馄饨,却把那折扇忘在了桌子上。与他同坐是个瘦小的男子,身旁放着一副担子,看样子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货郎趁旁人不注意,收起折扇,挑上担子离开了。
货郎如同往常一般,走街串巷敲着梆子,一直来到一座气派十足的宅院的偏门。听见他的梆子声,偏门打开了,几个垂髫的童儿丫鬟钻了出来,围着那货郎淘换脂粉钗环。一个长得格外秀美丫鬟挑了一摞绣线,心满意足地往回走,穿过了一道道拱门,到了一个厢房里,熟门熟路地从绣线底下拿出那把折扇放进了一个八宝雕漆剔红的食盒底层。
另一个年龄更长、衣饰也更华美的侍女接过食盒,穿过一道紫藤花廊,绕过吴国湖石堆叠的假山,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那是一个荷池,池中荷花长得极好,叶子碧绿绿的,层层叠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池边有个精巧至极的凉亭,不知如何建造,竟有流水从四檐飞流而下,亭中一位常服男子与一位宫装丽人相对而坐,二人旁边站着一个侍卫。
侍女将食盒放下,恭敬行礼之后便默默退下。宫装丽人打开食盒,把上两层里的精致的糕点拿出摆好之后,才拿出最后一层里的折扇,缓缓打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丽人轻启朱唇,声音无比悦耳动听,读完诗看向面前的男子,眼中带了一丝兴奋:“王爷,成了!”
喜欢暴君难为(重生)请大家收藏:()暴君难为(重生)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