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混唐 > 第三百零七章 黠戛斯

第三百零七章 黠戛斯(1 / 1)

“陛下,这段时间还好?”张宝儿向李隆基施礼道。

“咦?宝儿,你不是在家里休息吗?怎么想起来见朕了?”李隆基一见张宝儿便惊喜道。

“臣来给陛下问个安,顺便去看看瑛儿!”

“那正好,今晚朕要宴请黠戛斯使者,你也一起来!”李隆基道。

“黠戛斯使者?臣怎么没听说过,陛下,这黠戛斯是怎么回事?”

李隆基向张宝儿介绍了黠戛斯的情况。

黠戛斯虽然久居塞外,不仅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与大唐李氏是同宗。

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铁骑出征匈奴。两军在天山相遇,随即摆开战场。为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要求领五千步卒从居延海以北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匈奴军队。李陵部队行军一个月后,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十天共斩杀匈奴骑五万余人。最后因李陵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公孙敖有一次出征匈奴无功而返,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直到后来汉朝遣使匈奴时,才弄清楚教兵法给匈奴的并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将李绪。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病故。

星移斗转,到了大唐太宗时,一支来自西北数千里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朝贡团络绎不绝,但这支黠戛斯使团有点特别,他们除了朝贡之外,还肩负着“认亲”使命。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黠戛斯酋长的认亲要求听起来很新鲜,却也不算离谱。李陵是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李广之孙。而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出自陇西成纪,亦同为是李广之后。

当年,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黄种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黠戛斯酋长一行受到了太宗皇帝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酋长开怀畅饮,请求归属唐朝。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自此以后,黠戛斯一直同大唐保持着友好关系。

张宝儿听罢,思忖了片刻道:“黠戛斯在突厥的北边,而我们在突厥的南边,他们来到大唐要越过突厥境内,当真不易!”

“正是!”

张宝儿心头一动,似乎抓住了些什么,低头深思,半晌无语。

李隆基不知他在做什么,催促道:“你倒是说句话,去还是不去?”

张宝儿抬头笑道:“去,为何不去,陛下,弄不好我们这次要发财了!”

“发财了?”李隆基不解地问道:“发什么财?”

张宝儿神秘兮兮道:“现在不可说,待晚上见过使者才知道呢,反正是好事!”

见李隆基急不可耐的模样,张宝儿怕他再刨根问底,赶忙起身告辞道:“臣先告退,去看看瑛哥儿,好久没见他了,怪想的慌!”

李隆基打趣道:“宝儿,你也不小了,府上有三个******,也赶紧生几个儿子,省得老去看瑛儿!”

张宝儿脸红了一下,连礼都忘了施,转身逃也似地跑了。

李隆基见张宝儿如此模样,不由心中大快,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傍晚时分,张宝儿与姚崇等人参加了宴请黠戛斯使者的酒宴,向来不喜在人前多言的张宝儿,却一反常态,频频与黠戛斯使者敬酒。

“来!我再敬你一杯,黠戛斯与陛下同宗,绝非其他蕃国所能比的。”

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

“突厥的可汗默咄一心想称霸漠北草原,给黠戛斯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陛下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一心想收拾了这个祸害,请使者将大唐皇帝的心意传达给你们的酋长。来,我们共同干一杯。”

使者忙不迭点头:“一定,一定,来,干了。”

“黠戛斯乃百战之族,弧矢之利,所向无前,若是将来能与与大唐军队合作,南北夹击突厥,那么突厥人的末日就到了。”

使者听罢兴奋不已,赶忙主动举杯:“若真是这样,不仅是大唐之福,也是黠戛斯之福。”

总之,张宝儿成了今晚宴请的主角。

没有人知道,张宝儿为何对黠戛斯如此感兴趣,主动与黠戛斯使者套近乎,这似乎不是他的性格。

姚崇几次想打断张宝儿,但他见李隆基不动声,便忍住了。

晚宴结束了,姚崇忍不住埋怨道:“定国公,你今日不会是喝醉了,怎么说了那许多不该说的话?”

“不该说的话?”张宝儿似乎还延续着之前的兴奋,他看向李隆基道:“陛下的御书房有地图,臣给你说说去。”

“是关于边境之事吗?”李隆基一听便来了兴趣。

“正是!”

“那好,走,去说说!”李隆基迫不急待拉着张宝儿便走。

看着李隆基与张宝儿的身影,姚崇摇摇头跟了去。

御书房的墙上,高力士早已安排人挂上了大幅的大唐疆域图。

李隆基与姚崇二人听张宝儿滔滔不绝讲了半个时辰。

“陛下,我的想法说完了!”张宝儿意犹未尽道。

李隆基与姚崇的目光还都在地图之上,没有答话。

张宝儿知道他们还得要消化一会,只好耐心地等待。

良久,李隆基终于先说话了:“契丹人在东、黠戛斯在北、突骑施在西侧、大唐在南侧,四个方向同时限制突厥人发展,这个主意不错。难怪你会对黠戛斯如此感兴趣呢,原来意图在这呢!”

张宝儿稍许遗憾道:“这本是最好的灭了突厥默咄的最佳机会,可老姚要专心治理内政,不宜进行大规模征战,只能退而求其次,限制他的发展了。”

姚崇接口道:“对付突厥人这个主意不错,我没有什么意见,可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何还要花那么大的工夫经营西域?大唐在西域有安西都护府,焉耆、龟兹、疏勒、碎叶四镇在我们手上,西域各国对大唐也是臣服的,为何还要专门派人管理西域四处征战呢?”

张宝儿叹了口气道:“因为我们得提前做好准备,对付大唐最大的敌人。”

“大唐最大的敌人不是突厥吗?”姚崇问道。

张宝儿摇摇头:“若突厥是最大的敌人,就算你老姚反对,我也会利用这次机会将他们一举灭掉。我之所以同意先不对突厥动手,等到国强民富时再说,就是因为只要我们想做,随时都可以发兵灭了突厥。可我说的这个敌人却不一样,他随时都可以来攻打大唐,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就算举大唐全国之力,也无法消灭他。”

姚崇听罢大吃一惊:“大唐还有这样的敌人?”

李隆基心有所动,在一旁猜测道:“宝儿,你说的莫非是吐蕃?”

“正是!在平原上,吐蕃不怎么样,面对唐军和突厥都没有优势。吐蕃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地利上,别人没法深入高原腹地攻打他。吐蕃占据了高原优势,对外始终处于战略攻势,即使失利只要往本土收缩,别人也无可奈何。进可攻,退可守。大唐可以逮谁灭谁,但是唯独对吐蕃毫无办法。即使能够突破吐蕃的外围防线,但是却无法灭掉这个心头之患。所以,我们针对吐蕃若不提前做好准备,那就只有处处挨打的份了。”

“可是,吐蕃一向对大唐颇为友好,再说了金城公主才下嫁到吐蕃,他们怎么会与大唐为敌呢?”姚崇还是有些不信。

“吐蕃这些年对大唐颇为友好,那是因为他们的政权处在动乱当中,顾不上入侵大唐。指望和亲公主阻止吐蕃的入侵,那怎么可能?大唐以前也与吐蕃和亲过,可最后两国还不狠狠打了一仗?”

姚崇不说话了。

“吐蕃与大唐的边境主要在剑南道与陇右道,在这些地方大唐的防御,无论从兵力还是兵员质量上,都不惧吐蕃入侵。唯独西域这一块对我们来说是个软肋,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必会被吐蕃所乘。”

李隆基点点头道:“宝儿说的对,我们是得提前做好准备。”

张宝儿沉吟片刻道:“若仅仅是吐蕃入侵,我们防守也就罢了,臣最担心是……”

“担心什么?”李隆基追问道。

“不说也罢,但愿不会发生!”张宝儿摇头道。

“宝儿,你说!”

“臣担心的是吐蕃与突厥联手对付大唐,那西域则危矣”

“吐蕃与突厥联手,怎么会呢?”姚崇惊叫道。

“怎么会?老姚若你是吐蕃的赞普或突厥的可汗,你难道想不到联手,他们一旦联手,从两个方向同时对大唐发难,对大唐来说岂不是灾难?”

沉默良久,姚崇点头道:“定国公,你分析的有道理。说,需要我们怎么做?”

“派一个人去统领西域事务,做好防范准备,一旦有事,不至于事态不可收拾,然后再想办法逐一击破,唯有如此,别无他法!”

李隆基问道:“派谁去?”

“阿史那献!”张宝儿毫不犹豫道。

“阿史那献?”李隆基摇摇头道:“当年,阿史那献流放被召回,中宗皇帝问他的志向,他说只想在长安终老一生。后来,太上皇执政时,也过问过他的事情,他还是那句话,不要任何官职,只想在长安好好生活。开元元年,朕专门召他入宫,与他畅谈西域之策,他闭口不言,只说了一句不想涉及西域之事,最终不欢而散。正是这个原因,他现在一直都没有个正式的官职。你现在又重提此事,他会同意吗?”

张宝儿摆手道:“陛下说的只是表面现象,以前提及此事的时机不对,他自然不会出面,但现在不一样了。西域一直就是前西突厥的领地,做为阿史那家族的继承人,他肯定一直在关注着这个地方,若吐蕃与******联手搅乱西域,他怎会无动于衷?要想出面,靠朝廷强迫自然不行,但臣有办法让他自己主动请缨,到时候陛下照准就是!”

“你有把握?”李隆基一听大喜过望。

“陛下,臣何时做过没把握之事?”

李隆基点头道:“朕信你!”

张宝儿笑嘻嘻道:“若陛下不放心,择日臣与陛下去微服私访一下,亲自去见见阿史那献?”

李隆基干净利索道:“何须择日?择日不如撞日,就明日了。明日朕与你一同去会会阿史那献。”

……

初冬,天刚蒙蒙亮,住在长安常乐坊的阿史那献便将管家郭苟吆喝起来,让其继续煮粥赈民。

郭苟带着几个家人在宅前搭起的临时赈粥棚里,就忙活开了,先将支起的十几口大铁锅涮洗干净,然后淘米下锅,放柴火煮粥。一时间,棚里热气直冒,没等粥煮沸,四周已经聚拢来了一大帮乞丐和难民。

京畿道遭遇了一场百年未遇的旱灾,到处是庄稼荒芜,路有饿殍。仅长安城一处,就聚集着成千乞丐。阿史那献虽然是突厥人,家境也不殷实,但还是以慈悲为怀,义无反顾做起放赈的善事。

半个月下来,门前的铁锅从最初的两三口变成十来口,虽亏空无数,却也救济了不少的乞丐和难民,一时间,长安城里四处传诵着阿史那献的美名。

粥煮熟了,郭苟让大家排好队,按惯例,一人一瓢粥,家人开始分开了粥。

可一会,郭苟却听到了一阵吵闹声,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相貌猥琐,但体格健硕的中年乞丐居然提着个木桶来打粥,家人跟他说得很清楚,一人一瓢粥,不能多打。

那乞丐恶言恶语道:“不就是一点米粥,如此吝啬,还做什么善事,装什么善人?”

郭苟一看此人是个浑人,便吩咐家人,不与他计较,将其木桶装满了事。

哪知那乞丐将桶装满后,竟又大言不惭道:“家里上有老母,体弱多病;下有妻儿,几近饿死;求善人施舍些银两救急。”

家人劝其离开,但此人不依不饶,便在粥棚前骂骂咧咧起来,一时间引来近百人围观。

郭苟只得将此事禀报主人,阿史那献一听,知道此人有备而来。

息事宁人的阿史那献本想给那乞丐几两纹银,打发了事,但出门一看,见难民越聚越多,又怕其他人跟着后面起哄,正在一筹莫展之时,那乞丐已经生起事来,他将手中的木桶横扔出去,桶里的粥溅得四处都是,接着又从地上捡起几块砖头,分别扔进几口粥锅里,一时间好端端的一个赈粥现场被他搅得乌七八糟。

几个家**上前制止,但见此丐身体强悍,不敢动粗。

阿史那献见此人撒泼,也不便与他计较,只得让家人退回屋里,将大门关上。

那乞丐见此情景,更撒起威来,他将现场的粥锅掀翻之后,又在门前破口大骂。

就在这时,看热闹的人群后面,冲出一人,此人一身习武行头,手提佩刀,身手矫健,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那乞丐面前,喝道:“好一个不识好歹的恶丐!”

没等乞丐反应过来,此人手中的刀已经插进他的胸膛。

众人一片惊呼:“杀人了,不得了,快报官府!”

只见此人拔出刀,环顾四周,见没人敢上前,便将刀扔在地上,扬长而去。

等京兆府的官差赶到,现场众人早已作鸟兽散。

人命关天,捕快便将阿史那献和郭苟等几位家人捉拿,带到官府。

京兆尹周贤下令关闭城门,捉拿凶犯,但几经搜查,没有任何结果。

……

当年张宝儿在长安的时候,便知道阿史那献醉春楼一个叫婉云的女子。也就是那一次,张宝儿在醉春楼结识了阿史那献和吉温,算起来已经好几年了。

当然,阿史那献喜欢玉也是与婉云有关。

婉云年方双十,长得极美,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才俱佳,引得狂蜂浪蝶纷至沓来。就连王公贵族也时常慕名而来。但婉玉不是来客必陪,她有一嗜好,便是喜欢收藏各种玉雕小物,对上古遗传下来的古玉物件更是情有独钟。客人要想求得一夜情缘,必先赠上一两件珍奇玉雕方可遂愿。”

张宝儿听了燕谷的介绍,这才恍然大悟,阿史那献为了能时常见到这个女子,才不惜四处搜集各类美玉。阿史那献每次去见婉云都很隐秘,阿史那雪莲并不知情,中以为兄长只是嗜好!

张宝儿感慨道:“想必婉云从阿史那献那里得了不少好玉,加其他客人送的,估计她都可以开一个玉店了!”

“这倒没有!”燕谷摇头道:“为她神魂颠倒的富商高官自然不在少数,婉云也见过不少玉雕物件,其中不乏稀世珍品,但她似乎都不满意,看罢后都还给了来人。”

“这倒是奇了,喜欢玉却不收玉,莫非这其中还另有隐情……”

张宝儿话还没说完,便见华叔悄悄走进了屋子,他小声道:“姑爷,雪莲姑娘说有急事求见。”

张宝儿呵呵笑道:“真是无巧不成书,正说着他们兄妹俩,这正主就迫不急待登场了。”

……~亲,你可以在网上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最新小说: 我死后,嫡兄们都疯了 云台春 七零之炮灰养娃 我在模拟中瞎玩却发现模拟是真的 抗战之超级空降 明末:从土匪到列强 嫡女谋嫁 朕已经威震四方了,李世民咋又活了 福晋 染指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