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郑。楚国使者苏代的到来让韩国朝堂暗流涌动,到底要不要救援楚国,因为群臣争执的厉害,韩王一时之间也拿捏不准。
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以为齐、魏两国伐楚,楚国势必无法抵抗,韩国若是不援救楚国,一失楚国之心,二恐实力暴涨后的齐、魏两国会对韩国不利。这种意见在苏代放出“韩国若是不愿相救,楚国只能倒向赵国”的言论后愈加甚嚣尘上。持这种意见的大臣以丞相张平、典客陈筮、司寇司马德为代表。
另一派则坚决认为齐、魏两国本来就与韩国交好,若是韩国出兵救楚,则齐、魏两国必定对韩国怀恨在心,不智。相反,即使楚国倒向赵国,韩国有齐、魏两国为盟,向北交好燕国,楚国也不足为虑。至于对齐、魏两国国力暴增后会不会背离韩国的担心,这些人则提出,趁机出兵南下,攻略楚国,行瓜分楚国之事。如此一来,韩、魏、齐三国国力都有所增加,韩国已然为三国之首。御史大夫范睢、太尉暴鸢、宗正韩泽是持有这种意见的代表。
韩王在听取了群臣的意见后,并没有立即下要不要救援楚国的决定,而是宣布隔日给出定论。这倒是让群臣一时之间面面相觑。韩王的性格是雷厉风行,善于谋断,怎么这次露出犹疑之色,群臣皆是不解。倒是三公九卿之类的高官若有所悟,心道这多半是韩王要群臣们也借这个机会好好琢磨琢磨,自己坚持的意见到底是对是非。毕竟韩王有意统一群臣的意见后,再令行禁止,而不是独断专行。尽管很多时候,韩王的独断专行证明了韩王的正确。
后花园里。韩王望着不远处迎雪绽放的梅花暗暗出神,思绪涌动。魏国已有自立之意,这个消息只有三公九卿们知道。丞相的想法自己很理解,既然魏国已经有了不臣之心,韩国正好拉拢楚国,敲打敲打魏国。范睢的心思自己也懂。既然韩国和魏国做不成盟友,那不如就利用魏、齐两国吸引了楚国大多数注意力的情况,分兵南下伐楚。只要韩国愿意,韩国所赚取的利益要远远大于魏国所能得到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采纳前者会让韩国背上一个“不信不义”的恶名。毕竟天下谁人都知道,魏国是依附于韩国的,也无过错,韩国为了一个楚国就对魏国大动干戈,不妥。
采纳后者的话,韩国的重心就只能往南发展了。更重要的是楚国这个愈挫愈勇的国家最是记仇,只要上位者给下位者一些公平、好处,楚军就会爆发出不可阻挡的战斗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王翦灭楚都动用了六十万秦军最精锐的兵马,韩国现在可远远没有那么多兵力。得罪了楚国,楚国就会为秦、赵两国所用,韩国就会三面树敌,而东面的魏国也是心怀鬼胎。也是不妥!
一直在推算天下大势走向的韩王沉迷于自己的思考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王后姬淼带着几名宫女走了过来。
姬淼用眼神制止了欲要行礼的宦者令,缓步走到了亭台中韩王的身后,把手中的貂裘披在韩王身上。从姬淼的角度看,韩王的脸色忽明忽暗,一会儿皱眉一会儿舒展,着实让人心疼。微风卷起的雪花不时打在韩王脸上。可韩王没有一丝察觉,直到貂裘加身的时候,韩王才意识到身后来了不速之客。
缓缓转过身,韩王挤出一丝笑容,道:“淼儿来了啊!”
姬淼脸上一红。韩王有许久没有称呼自己的芳名了,在众人面前,韩王往往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对自己也是称呼“王后”。韩王操劳政事,王子又年幼,最是粘人,两人总是聚少离多。但瞧见韩王一脸疲惫的样子,姬淼只是下意识地心疼道:“王上又遇见什么烦心事了?”
韩王摇了摇头,瞥见不远处的梅花,突然起身站了起来。在姬淼不明其意的惊讶声中,韩王手捧着一支腊梅,递到了姬淼面前。
“寡人差点忘了,淼儿最喜欢梅花。这个时候,蓟城的梅花开得可是最艳最美!可惜寡人实在没有时间陪淼儿去北疆赏花,这支梅花,全代表寡人的一番歉意吧!”姬淼耳边传来韩王的声音。
姬淼脸上泛起一股喜色,赧颜道:“王上日理万机,没有闲暇时间陪我们母子,这些臣妾自然都懂。王上这么辛苦,也是为了韩国的百万百姓。不过,国事虽然重要,但王上的身子在臣妾眼里更加重要。臣妾刚才去宝膳斋给王上熬了碗参汤,这就命人端上来如何?”
韩王拉过姬淼的手,欣慰道:“好!寡人都听你的。”
姬淼对韩王露出邀**般的狡黠笑意,将贴身侍女招呼过来,吩咐其将参汤端上来。趁着这个空档,两人就着亭台外的腊梅、飞雪说起话来。
“臣妾有句话不知该不该问?”等韩王喝完参汤后,姬淼大着胆子说道。
韩王听后笑了,回道:“你我本是夫妻,夫妻间还有什么话不能说的。淼儿你尽管问就是了。唔,先让寡人猜猜,淼儿要问的是不是政事?”
姬淼点了点头,说道:“王上圣明!臣妾听闻宫里的人私底下议论,前朝的大臣们对楚国求援一事莫衷一是,王上不能决断。”
韩王皱了皱眉,宫里的人实在太大胆了些,居然敢私下议论国事,看来是自己太过仁义了,这后宫需要好好整治一番了。否则,哪一天混进秦国的细作都不知道呢?!这还得了?!
姬淼还以为韩王是不愿意自己问及此事,忙说道:“臣妾失言了。”
韩王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没有,淼儿你多虑了。对要不要救援楚国,群臣确实是莫衷一是,寡人心里面正烦心这件事呢!”
姬淼未作他想,回道:“臣妾倒是以为。此事不难。楚国想要王上出兵,肯定会许下什么好处吧?这好处若是大,王上大可令魏国、齐国退兵。反正魏国、齐国均是韩国的盟友,想那魏王、齐王不会不卖王上一个面子。毕竟楚国再弱小,被欺负惨的话,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理。魏国、齐国便宜也占到了。再打下去的话,对双方谁也不好。”
韩王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说道:“楚国打算拿溠(zha,四声)水上游的随邑和桐柏山下的黾(mian,三声)塞作为换取我们出兵的筹码,淼儿,你觉得这个好处大不大?”
姬淼暗忖道,随邑以北乃是桐柏山,以南则是大洪山。道路不便。以西则刚刚被楚国拿来和韩国交换黔中,是韩国的地盘。随邑地方不大,方圆五十里而已。但要紧是乃是黾塞。从黾塞北上就是韩国的汝南郡,走此道的话,南阳的重镇鄢城可直达汝南的郡治所在——上蔡,距离大致上和前往南阳的治地——宛城相当,有助于韩国设立立体的防御。
想到这里,姬淼笑道:“臣妾以为。这份礼已经足够大了。黾塞往北既是淮河,淮河对岸可都是王上的土地。单单看黾塞可以沟通南阳、汝南这一点,就是大利。若得黾塞,颍川的商人完全可以借道颍水或者汝水南下,经由黾塞前往郢都,或者鄢城,省时省力。用兵也是如此。而不必绕道三川,走陆路。”
韩王点头不语,自己也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可这份礼,实在不好收啊!按照王后所说的去做,一个不合适。比如说魏国、齐国不听取韩国的“倡议”,不愿意罢兵休战,那韩国就会折损了威仪,为了保全韩国的声威,一番大战在所难免了。韩王可不想自己被绑到楚国的战车上。
见韩王不语,姬淼猜测多半韩王也有他自己的隐忧。但她相信,自己的男人一向果断,既然韩王能把韩国从三郡之地经营成八郡之国,一定会做出英明的决断。韩王现在只是在分析利弊,难以取舍罢了。
“王上!有舍才有得!若太拘泥于蝇头小利,算计过了,反而容易被他国所趁!”姬淼轻声说道。
韩王一愣,笑着点了点头,意味深长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王后放心吧!寡人知道该怎么做。”
宦者令这个时候小心翼翼地走了进来,躬身道:“王上,汉中郡郡尉魏辙在外面求见!”
韩王点了点头,抱歉地望了眼姬淼。姬淼知道今天的谈话只能到此而至了,起身行礼道:“那臣妾先行告退!”
韩王颔首示意道:“等会儿寡人去王后的宫中用膳!”
姬淼脸色一喜,道:“那臣妾就恭迎王驾!”说完,施施然退了下去。不一会儿,宦者令就带着风尘仆仆的魏辙走了进来。
“臣魏辙见过王上!”魏辙作了一揖,不卑不亢地说道。
韩王朝魏辙鼓励地点了点头,笑道:“爱卿一路辛苦了!汉中治况如何?秦国有没有添乱?”
一年一度大朝会的时候,因为汉中紧邻关中的关系,为了防止秦国趁势偷袭,只有汉中郡郡守冯亭回了新郑,魏辙则留在南郑镇守汉中。等冯亭返回南郑后,双方交接了相关的事情,魏辙才回新郑述职。这一来一回,时间已经是二月下旬。
“回王上,新年前后,臣抓了秦国的几十名细作,将秦国在南郑的据点一网打尽。从那以后,秦国老实了许多。虽然还是小动作不断,但也已经是芥蒂之患。”
“嗯!话虽如此,爱卿万不可大意。想那秦国出自陇西偏远之地,能在百余年的时间称雄于天下,盖莫是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的结果。虽然眼下秦国蛰伏关中,犹如龙困浅滩,但也不可小觑。汉中事关巴蜀两郡的安危,又乃南阳粮草重地的西面屏障,不能有丝毫闪失。秦国就是因为大意才被我们偷袭占据了汉中,我们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魏辙连连点头,恭敬地回道:“王上的话臣一定牢记心间。”
见魏辙一脸严肃,韩王知道自己的点拨对方确实没有阳奉阴违,也是放下心来。韩国连番大胜,自然难免弥漫着一股骄傲的风气。自豪感提升了,连带着自大、目中无人也出现了。韩王有意杀杀这股风气,因此但凡谁只报喜不报忧,整天歌功颂德,韩王都是敬而远之,或明升暗降或“束之高阁”。
“如今赵国伐燕。齐国助燕;魏国伐楚,齐国助魏。楚王派遣使者前来新郑游说,欲从寡人处搬救兵。群臣纷争不止,有言应允者,有言南下伐楚者,爱卿以为为韩国计,寡人当如何自处?”韩王抛出了今年的问题。
这也是韩国新政的特点,韩国考核两千石的高官分两个方面,一是其治下的一年贡献。在地方者,人口增加多少,钱粮增长多少,诸如此类,这些是硬指标;在中央者,则看治下完成的任务情况,对应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标准。这是其一,其二则是王上随意的策论。或民生或军事,或就事论事或广而谈之。不一而足。像现在这种,针对魏辙是军事主将的身份,谈论是正好是眼下的时局,恰如其分,颇合时宜。
魏辙在来时的路上,就知晓了天下混乱的局势。进入新郑。也不时听闻楚国来新郑向韩国求援的消息。魏辙自然也想过这个问题,韩王现在问到,魏辙只不过略一沉吟,就缓缓说道:“臣以为,救楚容易。而断齐、魏觊觎楚国之心难;伐楚容易,而绝秦、赵之患难。”
韩王笑而不语,静等魏辙接下来的高论。
“齐、魏亲韩,天下皆知也!今魏国伐楚,起因莫过于楚国伐齐,若无楚国伐齐一事,魏国又何必伐楚?!王上若听信楚国一面之词,用兵淮水,则秦、赵两国必喜。何也?以淮泗之地结楚国之欢好,则韩失齐、魏之心也!韩国仁义之名亦失!及此,韩国北不与赵好,西不与秦欢,东恶齐、魏,天下诸国,只有燕、楚可为外援。楚国重利而轻(大)势,盖有一国肯割地以结交楚国,韩国则四面树敌,恐有倾国之祸!即便齐、魏两国不怀恨在心而背离韩国,楚国亦不能和齐、魏两国并存。何也?魏国、齐国北与燕赵为邻,西望韩国。赵、韩两(国)强,魏、齐两国不可敌;燕弱,为两国之盟(友)。齐、魏两国若要开疆扩土,只能南下伐楚。王上即便这次救下了楚国,下一次,复下次,亦不能阻止!所谓当人财路如杀人妻妾,今日忍之,明日忍之,后日则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矣!韩国欲要存楚,如挡齐、魏两国的财路,齐、魏两国又能忍耐多久呢?所以,臣言救楚容易,而断齐、魏觊觎楚国之心难。”
稍微停顿了下,魏辙长叹道:“不过,臣大胆推测,齐国之所以拉拢魏国行伐楚一事,而不是向我们韩国求援,怕是已有自立之心。不援救楚国不过是挣一个大义的名分,维系貌合神离的韩、魏、齐之盟而已。当今战国之世,礼乐崩坏,诸侯不言义而言利,王上既然以霸王之道欲平天下,这义字不可失。何况,臣以为,楚王好利。好利者最不容许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楚王一怒,兴兵数十万北伐,易如反掌。王上何不引楚、魏、齐三国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呢?”
韩王点了点头,请教道:“那爱卿的意思是不救援楚国,也不讨伐楚国,任由三国混战?可如此的话,楚国放眼会倒向赵国,赵国乃我大韩劲敌,有楚国助力,我们韩国的压力会大上很多吧?”
在韩王看来,既想尽量维系和魏国、齐国的联盟,又想保全楚国的利益。这是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事情,但韩王总觉得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过眼下看来,除非韩国大动刀兵,将魏国、齐国打怕,让他们不敢背叛韩国,否则,根本没有办法。
“燕、齐两国结盟,赵国受腹背之患,对上我们韩国已经处于下风。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赵国拉拢楚国,让他们在我们的背后捣乱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不过,臣以为,这恰恰是我们韩国的机会。”魏辙一脸自信地解释道。
“愿闻其详!”韩王急切地说道。
“如今王上坐拥八郡之地,北拒强赵,西抗暴秦,东与魏国交好,南连楚国之心。不用数年,王上想要开疆扩土,当往何方?往西、往北阻力重重,往东,一旦攻魏,则列国必然来援。唯有往南,经略楚国方为正道。可王上每每出兵都是师出有名,楚国没有冒犯我们韩国的地方,反而对王上礼遇有加,王上该拿什么理由来攻打楚国呢?不如让楚国主动背离韩国,王上便可堂而皇之地攻占郢都,逼迫楚国迁都以避锋芒。”
ps:留下一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