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班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第283章 正国本(十三)表演

第283章 正国本(十三)表演(1 / 1)

该传出去的消息都已经传了出去,接下来就是看表演的时间。

都察院左都御史萧大亨很快奉旨与东厂提督王安合作督办“药膳桉”,也就是调查翊坤宫。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皇帝咳血的起因在于他此前所有用药膳之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当日所饮的秋露白冲突,因此现在内廷外廷都习惯于将此桉简单称之为“药膳桉”。

与此同时,赵志皋府上则开始凑钱,准备填补他儿子赵凤威那七万两银子的大窟窿,争取早日获得户部方面的帮助,摆脱其所被劾的“私征盐税”大罪。

其实赵志皋并不缺钱,七万两银子虽然是一笔巨款,但赵府完全拿得出来,不过这里有两个原因导致他需要一定时间来凑这笔钱。

第一个原因很简单,赵家虽然有钱,但不代表赵志皋会在他京中这所大学士府里放如此多的现银。别说现银,就算明联储银票或者京华银行的银票,他也不需要放这么多在手边。

赵家和江南地区的很多官宦之家、豪富之家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的资产虽然充足,但主要是以实物资产为主,比如良田、商铺,亦或者这些年兴起的商船、货物等等,这些东西占了他们资产的绝大部分。

他们当然也有现银、有银票,这些流动资金肯定有储备。然而,既然都叫流动资金了,那肯定要放在需要流动的地区。

赵志皋即便高居阁老地位,可大明北方的商业圈子已经有了北洋海贸同盟这个超级巨无霸在,赵家的生意怎么可能挤得进来?

当然,客观上来说,赵家也没那个本事把生意做到京师……他家不谈田地的话,主要是做丝绸配套产业的,地域性限制比较强。

什么叫“丝绸配套产业”呢?简单的说就是在制造丝绸的多项步骤之中,赵家主要负责其中一个步骤。之前说过,有明一代的江浙地区经济发达、结构也比较先进,这里发达不必多说了,结构先进倒可以稍稍讲两句。

简单来说,就是出现了相对复杂的产业分工。比如丝绸产业一般大致上可以分作养蚕、制丝、染印三大步骤。这三大步骤又可以细分,如制丝又可以细分为缫丝、调丝、卷纬等步骤。

以往大明在丝绸制造方面竞争其实并不充分——天下无敌有个屁的竞争?但是随着高务实搞出京华版的珍妮纺纱机,并且投入到自家产业中之后,棉纺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开始对丝绸产业形成挤压——主要是价格方面的挤压,当然也有棉纺织品质量提高带来的冲击等等,这里先不展开说。

总之,从事丝绸产业的人发现,自己如果不赶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那么即便海外贸易依然大赚特赚,但是国内的市场份额就很危险了。这种情况对于后世之人很熟悉,那就是到了“必须进行产业升级”的时候了。

大明的商人可能没有什么“产业升级”之类的学术理论,但个中道理大家其实都明白,因此“被迫”产业升级了。

这种升级一方面是大家开始研究,看看能不能把丝绸织造工艺也进行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同时又不影响其艺术性;另一方面则是把生产流程分割开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各家干各家的,但各家都是一条龙生产,几乎从养蚕到制丝再到印染全都自家一手包办。

前一方面,导致现在丝绸产业出现了织造和刺绣分开进行的生产模式,即我先使用机械织造好各色绸缎,然后刺绣这个活再让专业人士手工进行。

这就有了一定的专业化生产雏形了,并且依旧可以认为是高端手工艺术——毕竟绸缎只是基础,绣工才是灵魂所在。没有多年的学习和练习,绣出来的东西那可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明眼人一看便知差距。

后一方面,就和赵志皋他们家的产业息息相关了。自从开始进入“丝绸产业大分工时代”,江浙地区内部也磨合了很多年,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家族行业转型,赵家也从“一条龙生产”转入了专攻一项——他们家选择是专攻印染。

不管是天然丝绸还是后世的化纤丝绸,通常都是白色的,当然也有特殊的品种,比如桑蚕丝中最珍贵的品种是天蚕蚕丝,呈现玉绿色。

那么,要获得色彩缤纷的丝绸面料,就需要经过印染步骤。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应用织物染色和印花的国家。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使用赤铁矿、朱砂、赭石、石黄、炭黑及缁土等天然矿物颜料,染出红、白、黄、黑等色彩。

进入文明社会后,印染已从萌芽状态发展成为专业。夏至商代已存在练染,染料从矿物颜料进展到植物染料。

秦汉时,染料品种增多,色谱扩大,到东汉时已从西汉时的20余种扩大至39种。配色和拼色技术也有提高,染料制作技术更为熟练,矿物颜料增加了白色的白云母。

魏晋南北朝时印花缬染十分流行,绞缬、小花纹蜡缬、镂版蜡防印花、蓝白印花等工艺已趋成熟。

唐代,捣练方法是将丝帛捆扎后放在石槽砧中,持木杵站立捣练。还利用猪胰蛋白酶对丝胶起高效水解的作用,创造了胰酶剂精练工艺,这种方法属中国最早发明。

当时,植物染料色谱有30多种,还相继发展了碱剂直接印花、扎经晕染、手工描绘印花、凸版印花、拓印和防染拔染褪色等特色印染工艺。

南宋时已出现用硫磺熏蒸的漂白技术。镂空版印花有植物染印、涂料印、色胶描金印和洒金印等四种工艺方法。

明时,印染工艺日趋完备。在染色色谱上本来就已经做到了57种,但是因为高务实的乱入,京华又搞出了不少新玩意儿,这些技术扩散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了300多种色谱。

这里补充一句,某些科技的发展很多时候会几何倍增,历史上的鞑清晚期可配成的色调共704种,较2000多年前的汉代增加了30倍以上。现在因为高务实的关系,也让大明的“色号”翻了大概六倍,这并不奇怪。

色谱多了这么多,染料品种自然也继续扩展。在发展拼染和套染工艺的基础上,大明的相关从业者创造了明暗、茶褐、银色、玉色、藕色、沉香、栗鼠、酱色、茄花等新色调,使服饰达到冷暖兼容,更加丰富多彩。

赵家专攻印染,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如今他家独有的“色号”就有五种,因此也算富甲一方。

不过,他们家也因此对京华有了一定的依赖——因为其独有“色号”之中所需的两种染料苏木、藤黄,主要产自南洋地区。嗯,这可能也是赵志皋力主不能与实学派死斗到底的原因之一吧。

既然生意在老家,其中还有不少“进口原材料”需要到货时随时结账,那当然就必须留下足够的现金流,这是导致赵志皋不会在京师放太多钱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治层面了。大明的官儿嘛,大家都是只拿了老朱所定那点微薄俸禄的人,一个个两袖清风得很,就差没饿着肚子给皇上效命了,怎么有可能一下子拿出足足七万两银子呢?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必须东挪西凑,借遍亲朋好友、门生故吏,这才能勉为其难在最后关头凑齐这个数,早一天凑齐都是对我赵阁老的侮辱,是在质疑我没有安贫乐道……咳,总之就是这么个意思,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这种做法在大明官场是非常普遍的,只有极少数可能例外,比如高务实。但高务实是实学派,他这么做的“理由”在于证明实学这条路不仅走得通,而且具备独特的优越性,所以他高务实的做法具备“辩经”属性。

心学派这么做就不行,因为之前说过,心学本质上是道德实学,他们必须把道德属性摆在前头,可不兴像高务实这般“公然炫富”。

如此一来,赵志皋当然就开始了凑钱表演。他现实公开表示,说赵凤威那笔钱是按照对户部“指示精神”的理解所加征的——换句话说,户部有这样的“精神”,但并没有明说,赵凤威本着为国出力的原则,自行认定有必要加征,于是就加征了。

这样一来就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是户部必须承认有这样的“精神”,否则你赵凤威就是“无端揣度上意”,不仅不具备正当性,还会被看做官迷心窍,受到各界嘲讽。

第二点是这笔钱必须尽快补上,可不能你说加征盐税是为了应付朝鲜作战开销,结果现在朝战结束,你这笔钱就悄咪咪自己吞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赵凤威被弹劾了。他虽然不是京官,但运司是户部管辖,而大户部改革之后,户部的监察制度比以往更加严格,有明确规定说因为经济问题被弹劾的官员必须如京官遭到弹劾一般,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闭门谢客——实际上就是自我停职。

因此,现在赵凤威理论上应该已经自我停职了,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这笔银子赵凤威已经在弹劾之前发往京师户部,那也还罢了,只要继续等银子送到就行。但如果当时赵凤威还没有发出这笔银子,那就只能等户部派员去淮安查账并清点银库。

这是合理合法的程序,但花费的时间未免太长。户部派人去淮安,往返之间的旅程再加上查账本身就很耗时,前前后后搞不好半年都过去了。

朝廷对于这种流程的麻烦也心知肚明,于是便有了一些通融的办法,如赵志皋这种填窟窿的法子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事实上这种法子是高务实故意搞出来的,是作为大户部改革之后,特别给予某些人自救的一种办法。

这就和高务实的习惯有关了。他一个前世学法律的人,当然知道法律不应该有网开一面之说,但现实情况不能无视,如今只能法律归法律,政治归政治。

大明朝可不是什么法治社会,它是人治社会,这是一切改革之前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

理想主义不能脱离现实情况,如果大户部改革之后没有高务实做出的这种通融之法,那么现在户部的监察制度比以前严格了十倍,抓出来的人搞不好真是成千上万。

之前就说过,大明的官员其实不算多,典型的皇权不下县,一个县甚至只有三个正式的官员。这如果全部一棍子打死,但凡户部抓到有经济问题的都按照大明律来处置,没准朝廷行政体系都要瘫痪掉。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高务实只能把法律先放一放,让政治优先,给出一些让犯事之人可以自行补救的措施。如此一来,虽然不能做到“有罪必惩”,但至少也算是“有过必罚”,追缴了赃款,减轻了损失。

这样做当然是因为之前朝廷对于财政管得不严,忽然严厉起来之后很多官员不习惯,不得不临时给予一些通融,但在高务实的计划中,这些通融措施终究是会一步步、一点点慢慢取消掉的。

总之,赵志皋宣布了这件事之后,很快就开始了借钱表演。东家借一点,西家借一点,同僚借一点,门生借一点。每家也借得不多,多则千两,少则百两……毕竟大家都是两袖清风的好官嘛,赵阁老要是借太多,大家哪里能拿得出来呢?

这边厢赵阁老开始了表演,那边厢萧总宪也免不了俗,该表演的照样也得上。

当然,萧总宪的表演和赵阁老这边大为不同,他主要是表演外廷对“药膳桉”的震怒,以及彻查到底的决心。

为表决心,萧大亨在见到与他“合力督办”此桉的东厂提督王安时,一开口就先提出了一个让王安目瞪口呆的建议。

“本宪以为,当由锦衣卫立刻封锁翊坤宫,宫中一应人等须由东厂挑选内廷宦官搜身之后,仅携必备衣物暂住别宫。此后,钱、钟二位科长将代表科道与东厂各大珰一同入宫搜查,以确保绝无疏漏。”

王安睁大眼睛,反问道:“外廷要入翊坤宫搜查,还要翊坤宫中内宦女官撤离?呵呵……总宪明鉴,非是咱家不允,咱家就问两个问题:其一,皇贵妃娘娘也要撤出翊坤宫吗,皇爷可答允了?其二,皇贵妃娘娘留在翊坤宫的衣物,二位科长也要亲自检查吗?”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al云中漫步”、“seamche”、“书友20190116121659134”、“曹面子”、“单骑照碧心”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周围已经至少一半小羊人了,但是我仍然阴着。嗯,我可能梦里练过九阴真经……顺便我感冒也基本好了,现在单纯就是事忙。

最新小说: 星际童话 柯南之我懂兽语 宠妃重生后更能作了 疼你入骨 大明:史上最强皇帝 断袖相公,乖乖... [综英美]小丑竟是我自己 三国:猛将横行 漫天风飘絮 我在大唐有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