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广告小说网看着就是爽!
扬威军骑兵的动向再次出乎袁绍的意料,在击溃袁军骑兵后只留下了包括重甲骑兵在内的一万骑继续保持对袁军左翼的压力,其余两万骑呼啸而下,绕向袁军的后路
敌骑这是想干什么?帅台上脑袋跟着敌骑一起转动的袁绍有些糊涂,袁军背靠巨鹿倚城结阵,中间留出的空隙很小,没有足够容纳两万骑兵冲刺的空间,就如同袁绍也没有想过让骑兵绕到对手的背后去攻击的道理一样,敌军的背后是营寨,要进攻的话也只能斜插进去以扇面阵形展开攻击,完全违背了骑兵集中兵力以一点进行突破的原则,以正面宽大却缺乏纵深厚度的骑兵阵形去攻击步兵方阵,与自杀无异
趁机抢城?那是天方夜谭,在袁军兵力占优而正面战场还没有决出胜负的时候,就算给这两万骑兵冲进巨鹿城又有什么作用?骑兵的优势在于野外的机动性,进了城优势就丧失了,袁军只要抽出几万人马把城门一堵,两万骑兵就是瓮中之鳖
这个疑惑直到扬威军骑兵从巨鹿城下快穿过,绕到了袁军的右翼袁绍才反应过来,原来敌骑的目的是在自己的骑兵袁绍霎时间就明白了对手的策略,扬威军将骑兵集中右翼并不是想在右翼突破,而是想先全力击垮袁军的骑兵部队,占据这一兵种的绝对优势
虽然发现了对手的企图,但是袁绍却无法给右翼地骑兵部队以任何的提醒因为时间上来不及了从中军到左翼少说也有数里地,敌军是骑兵高突进,等快马通知到了,敌军也已经杀到了,现在只有看袁军骑兵指挥官的临阵应变能力
袁军右翼骑兵此刻正在全神贯注的对付面前的敌人,做梦也想不到己方大军云集的背后会杀出一支敌骑,骑兵奔跑时震天动地的蹄声被战场上三十万大军交锋地厮杀声给掩盖了身处战场的人除了喊杀声基本什么也听不到
看到密密麻麻地敌军骑兵从战场旁掠过,侧翼列阵的袁军步兵都提心吊胆的严阵以待如果说大战之前考验的指挥员的水平那么踏上战场之后,指挥员的作用就会下降,很大的程度是在考验士兵地训练水平和基层军官的指挥水平,再高明的战术,也需要底下的军官去执行,否则上面喊“冲”,下面怕死就是不动那仗也没法打袁军处于外围的步兵方阵在相互提醒之下主动做好了对骑兵冲击的防备,这个时候不能光等上面的命令,上面的命令快不过敌军地度,要充份的发扬主动性目送着骑兵耀武扬威的通过,步兵方阵一个接一个的松了口气,没打算攻击自己就好,盯上谁算是倒霉
倒霉的是陷在阵前连掉头都来不及的袁军右翼骑兵,一万五千骑几次冲锋时倒在阵前地就有两千多骑,就在指挥官连斩了几个作战不利的军官,准备全军压上有进无退孤注一掷时,后背挨了致命的猛烈一击静止且把背部露出的骑兵被高切入的骑兵突袭,其场面只有用“灾难”两个字来形容
袁绍已经顾不上他的骑兵了,他的注意力在中央主战场两军的步兵方阵已正式开始接触、碰撞,这里才是决定战争胜负走向的关键,骑兵没了就没了,了不起在侧翼多放几万人防备,在主战场自己的兵力还是具有压倒性优势
双方地步兵阵形大体相同,都承袭汉军军制巨盾长枪在前,如同一道浑身长刺地铜墙铁壁,铜墙铁壁之后是数排的长枪手,这是第一道防线地补充力量长枪手之后是左手轻盾、右手钢刀的近身突击兵种,他们的作用是在前面的人消耗干净时补充上去或者是在前面的长枪手打开缺口时从缺口处突破杀入敌阵,近身肉搏搅乱敌军的部署,动摇敌军的防线突击兵后,是弓弩手,为本阵提供远程压制巨盾兵、长枪兵、突击兵、弓弩兵,四个兵种基本构成了一个步兵方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步兵方阵左右相连,相同的兵种方阵并排而战,就可以构成一条完整的步兵集团防线
在这条严密的防线下,个人的武勇毫无用处,一个武功再高的人,面对一排巨盾和巨盾后如山的枪林,还有攒射而来防不胜防的劲弩弓矢,除非化身变形金刚,否则只要是**凡胎就免不了一死,野史中那种一将杀跑数千兵的故事肯定是指拿着棍棒木叉缺乏组织的农民军,要不然就是作者不懂军事在闭着眼睛胡吹罗贯中写长板坡也知道实在吹的过份,总算补充了一句曹操不允许放箭,要生擒敌将,不然别说一个赵云,一百个赵云也出不来
李晓对冷兵器时代的战术也作出不了多大的改进,战场军阵是伴随着现有武器而孕育的,你只有大刀长矛,那就只能密集列阵,而不能用疏散队形,不然对手一冲你就垮了现在的汉军军阵李晓觉得没什么不妥,至少在冷兵器时代也只能这样配置了,唯一的一点不同,就是李晓从古罗马兵种里引进了标枪投掷手,列于长枪手和突击兵之间,做为弓弩的补充力量弓弩只能进行远程压制,两军肉搏时无法提供近程火力支援,除了神射手,直射是不被允许的,易误伤自己人,而标枪的杀伤范围在五、六十步之内,则正可以对这一段距离进行火力压制
在扬威军的步兵方阵里,每一个建制方阵的标枪手厚度不过二十步,均左手持轻盾,背负十杆标枪,配有环首刀,一旦标枪甩完,既转为突击兵人数不能多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标枪投掷需要助跑就是不助跑后排的标枪手也必须冲到前排来投掷,不然就投到自己人头上了,这样战术安排时就需要注意前后排交叉换位,人太多就容易引起混乱;二是因为每一个建制方阵都有一定地厚度,一般是以最后一排的弓弩手的杀伤距离为标准,而弓弩兵的射程最少也可达二百五十步以上,所以一个标准建制的方阵厚度就不会过二百五十步不然后排弓弩手的箭矢就会落到自己人头上,因为方阵的厚度是固定地所以里面的各兵种人数安排极有讲究,要注意进攻和防御力量地均衡,一个失衡的方阵威胁性将会大大的缩小
一个军队的大方阵就是由一个个的建制小方阵组成的,这样可以保持军队的韧性,一个方阵垮了,后一个方阵顶上,不存在电影里那种厚度达几百步嘴里喊着“大风”,箭矢一射如乌云盖顶地那种场面,那不是射箭,那是射导弹,完全没有考虑弓弩的射程汉族真要是能射出那样的箭,哪还有五胡乱华,哪还有成吉思汗铁木真,哪还有元朝、清朝只需方阵一列,草原民族只有落荒而逃的份,谁与争锋,那是人力可以抗衡的吗?至于在这样的箭雨下还能一边比武一边眉目传情的,那不是人,那是仙那不叫做武侠电影,那是仙侠电影,里面出现的都是仙人、仙器观著名影片《英雄》有感
真正地战争其实并不复杂,如果把人为制造的那层神秘面纱和需要长时间积累的那部份拿去,一切似乎都很简单,除去战前的谋划,辎重的筹措,剩下的就是看军队地素质,具体到冷兵器战场上,就是看这一个一个的建制方阵的碰撞看谁的方阵多看谁的士兵坚韧,看谁的军官组织的得力
巨鹿战场上农民起义军与正规官兵、职业兵与半职业兵之间展开的一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真正的残酷地主战场地决战,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的方阵面对面地碰撞开始的
袁绍没有料错,中央的步兵集团会战才是决定胜负的主战场,但是他却料错了对手的决心,他以为对手把重心放在了骑兵的侧翼突击上,他万万没有想到,对手把主战场也放在了中央,步兵对决,一战定胜负、骑兵只是牵制作用,先把对手的骑兵击败,是为了保证万一局面不利时,拥有骑兵优势的一方步兵主力可以从容从战场撤退,而且在消灭了对手的骑兵后,扬威军的骑兵至少拖住了袁军左右两翼六万步兵,这样在正面主战场,袁军能投入的兵力不过是十一万左右,和扬威军的七万多人相比人数优势大大缩小
另外,人数上的优势不代表就可以两个打一个,想在战场体现出这种优势来,那还要看指挥员的水平李晓把三个步兵师正面一字排开,在宽度上与袁军相等,这就等于在同一平面上双方的人数是对等的,不同的是袁军的纵深要厚一点,也就是说袁绍摆在二线预备队要比对手多李晓置主力王牌第一师于第三师之后,中央方向上集中了两个师将近四万人,意图很明显,就是两翼顶住,中央以重兵突破,和袁绍的战术差不多实际上在战场态势形成后,双方的兵力布置都在相互监视之下,也没什么阴谋诡计好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辅助战场上出奇兵,从而影响主战场,而扬威军的骑兵已经在辅助战场尽到了能力,剩下的就是双方最终实力的较量
在隆隆的战鼓声中,两道长达数里的铜墙铁壁在箭雨的洗礼中终于轰然碰撞在了一起,轰然一声巨响后,就是响彻天地的喊声,厮杀声、怒骂声、惨叫声、弓矢声……等等磅礴之声汇集在了一起,直冲云霄,这就是杀戮战场,这就是令得生命与之相比显得如此渺小的政治的延续——战争一方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一方为了创建次序,重分配利益,从而把所能控制的一切资源投入到能把对手**毁灭的手段中,人类就是在这种杀戮——创建次序——杀戮的反复较量中前进
弓弩手在拼命向前方攒射着箭矢,前方人头滚滚,分不清敌我的阵线在哪里,弓弩手的使命就是跟着前方的突击兵或前进或后退,把武器抛射出去,只要前方没有溃败下来手上就不能停
突击兵都把轻盾高高举起,并排站立,用密集结阵来抵挡从头顶落下的箭雨,在双方阵线接触之后,弓弩打击主要就是落在他们身上,因为这个距离正好是弓弩抛射的射程之内,他们必须在箭雨下苦熬,等待阵前随时发生的变化以便作出反应
刺刀见红的是最前列的巨盾兵和长枪兵巨盾兵必须是最勇敢、最强壮的士兵才能担当,不但是因为他们处在战场的最前列,还因为巨盾兵没有配备任何攻击型武器,盾牌又重又大,双臂齐上还嫌不足,哪里有第三只手去拿武器?他们的任务就是扛着盾牌和敌军的盾牌手较量力气,为后面的长枪兵制造机会
远程压制弓弩始,近身肉搏长枪先长枪兵每战必先,乃为军中当之无愧的前锋兵种,没有勇气与敌对刺的士兵不能成为长枪兵巨盾在冲锋的时候可以为长枪兵提供掩护,挡住弓矢,然而在冲过弓弩的打击距离后,巨盾必须放至胸部以下,以便长枪兵突刺,不然都像乌龟一样缩在盾牌后面,何谈攻击?
袁军、扬威军的长枪兵在经过一轮碰撞后,厚度在飞的缩减战争打的就是消耗,谁先挺不住,谁失败,而人类的军事家钻研的就是如何在自己或对方的资源消耗干净前就提前将对手击败,战争是拼资源,但不是完全就凭资源取胜,要不然大家都把家底子亮一亮,不用开打就胜负分明,人类历史就没有“战争”这两个字了
能排上第一线的方阵一般都是最精锐的部队,所以很少有战争会在第一轮较量后就出现兵败如山倒的场面在数里长参差不齐的战线上,黑色和红色一时间僵持难下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更多全本txt小说请到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