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是我。您可能不认识我这无名之辈,但我与公主……”慕扶疏对李云柯眨了眨眼,语气轻佻,“我们之前在坐辇里,不是还做过更亲密的事吗?”
“你……”李云柯漂亮的眸子直直地瞪着慕扶疏,脸颊绯红一片,不知是羞怯还是气愤。
“立刻将这登徒子斩了。”
太后在高位久了,从未见过有人对自己如此无礼,亦从未见过如此不知羞耻的人。
闻言,也不再想着将慕扶疏关入大牢仔细审问,而是改了主意想要将他就地处死。
剑光在烛火的照耀之下泛起凛冽的冷光,在慕扶疏的脸上一闪而过。
慕扶疏轻蔑地看了一眼围在身侧的守卫,嘴角勾起一抹轻佻的嘲笑:“一群蝼蚁,不自量力。”
语罢,手中折扇灵光流转,慕扶疏手持折扇腾空而起,在空中横扫一圈,十分潇洒地落在了地上。
而围了一圈的守卫尽数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卿言诧异的看着倒在地上的守卫,疑惑道:“我怎么不知道他武功这么高?”
“慕扶疏灵力术法一般,他击退护卫不是因为自身灵力,而是靠的那把扇子里隐藏的细针。”易辞解释道。
卿言用眼睛仔细观察地上的守卫,没有在守卫身上看到细针,回眸看向易辞。
“这细针以灵力铸造,初看无形无色,射出时又速度极快,很难让人察觉到,一旦入了血肉便会显形。”
“你是说细针没入骨肉了?这些守卫会有性命之忧吗?”
易辞摇了摇头:“慕扶疏为人风流轻佻,但不是会轻易杀人的人。这些针只会暂时麻痹四肢,不会致人死亡。而且这针过一会儿便会自行消融,也不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损害。”
“怪不得他上次可以轻易闯入公主坐辇,还能自由出入皇宫,这针真是个好东西。”卿言道。
说完,又想起什么,问道:“还有其他人会这个吗?”
易辞答道:“据我所知,这是慕扶疏自创的招式。”
“那他方才使用这招不是自爆身份了吗?”卿言心中一紧。
“无妨,皇室对古族有所敬畏,他这样反而可以保住性命。而且……”易辞有些看了一眼正和又扑上来的守卫打斗着的慕扶疏,“他从一开始就没想瞒着。扇子上'杏林春满'四个字,他方才就大大方方的让他们看到了。”
“怪不得方才太后没有立刻想杀了他。”卿言蹙了蹙眉,“如今这般情况,定会影响中州国和镜漪族的关系,我们得想点办法。”
易辞眸色沉沉:“只要妖魔还在人间肆虐一日,中州国便不会同古族决裂。”
“若是妖魔除尽,天下长安了呢?古族不被需要时又会如何?”卿言喃喃道。
易辞没有说话,而是将眼睛投向了慕扶疏。
慕扶疏正与守卫打的痛快,折扇挂在身侧,赤手空拳的和守卫过起了招。
这个世间总是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比如皇室与平民,富贵与贫穷。
皇家守卫无论多么骁勇善战,训练有加,在天生灵力的古族人面前难免有些相形见绌。
普通人与古族中人之间始终有着天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慕扶疏虽然是镜漪族的少主,但天性风流自由,很少静下心练习武功,只略通一些医术和灵力术法。
不过,在非古族中人和妖魔面前,他的能力依然可以蔑视一群人。
“呵,一群不自量力的家伙,要不是看在你们被老妖婆压迫的份儿上,本公子早把你们打的落花流水了。”
慕扶疏一脚横踢过去,又有几个守卫踉跄退后两步。
“都住手!”一道宏亮的声音在大殿上响起,带着十足的威严和不容拒绝。
回音在大殿里回响,场上静默了一瞬。
守卫们下意识停了手中的动作,齐齐凝向皇上。
皇上负手而立,面色冷峻,眸色凌厉地凝着慕扶疏。
“皇儿此举是何意?”太后冷眼扫了一眼守卫和慕扶疏,转身看向皇上。
在面对皇上时,脸上冷凝一片,眸色阴沉,带的声音也是冷硬非常。
短短七字,却带着浓浓的威胁和压迫。
守卫们都是在宫里当久了差的,知晓谁才是宫里真正的主子,见太后的意思分明是要继续的意思,心下犹豫片刻,又动起手来。
除了几个守卫默默立在原地观察形势,其余守卫又与慕扶疏打成一片。
“母后。”皇上脸上未见怒色,而是十分恭谨地向太后道,“祭天仪式关系国泰民安,百姓康健,是头等的大事。”
皇帝看了一眼慕扶疏:“今日的大殿之上着实不易见血光,若是上天误会了咱们,降下天罚,便是儿臣的过错。还请母后看在儿臣的面上暂且就饶这登徒子一条性命。”
“母……”李云柯趁机想要说些什么,被难也拦下了。
慕扶疏耳力极好,当下便喊到:“我知道佛像前的太子殿下是怎么回事。”
太后眸色一凛,朱唇轻启:“都住手。”
守卫听到指令,瞬时放开了手,恭敬地退向了两侧。
“此言何意?”太后开口问向慕扶疏。
太后本只是偏远县衙县令的女儿,本因身份低微,根本无缘皇宫的选秀。
奈何先皇爱好女色,下令在全国挑选女子到宫中参加选秀,不论家世,只论品貌。
恰太后生的一副好样貌,又时常同先皇讲一些她家乡的风土人情,乡野故事,先皇困于皇宫对太后口中的家乡心生向往,又因太后与帝都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不同,于是对太后多加宠爱,太后竟一路坐到了贵妃之位。
宫中向来不乏争斗和阴谋,先皇妃子死的死,伤的伤,疯的疯,子女在勾心斗角之下也是早早离世,只留下了四个孩子。
太后身为先皇最宠爱的妃子,本该同先皇一道葬入黄陵,奈何先皇后重病缠身,竟随了先皇而去。
太子殿下又被查出叛国,自杀于牢中。
皇子只余李潇湘和李潇璟两位,大臣们认为难也道长沉迷道术,不懂为君之道,便集体推崇三皇子李潇璟继承皇位。
太后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当朝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