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完本感言,超激动!
先写感谢。感谢所有所有所有读者的支持!
感谢“书友”,感谢这位朋友每天的推荐票,以及一直以来的追读,以及给角色点的所有小红心,衷心感谢!说来惭愧,有一段时间过于怀疑人生,半夜躺在床上,直到看到大佬的推荐票才觉得生活好像还是有些希望的。
感谢“乐师七最强英灵阿斯托尔福”和“海潮喑哑”两位大佬的月票,萌新第一次收到月票真的激动哭了!
感谢“可乐甜不过冰酒”的好多好多的推荐票、订阅以及评论,谢谢大佬的鼓励!
感谢“你可爱掉了一地”一直以来的留言鼓励,感谢这位朋友,第一个让我知道,这本书真的有人在看。
感谢讨论区、“本章说”里所有留下留言、提出建议的大佬,感谢所有投过推荐票的大佬,感谢所有收藏订阅的读者,真的感谢!
*
然后是很长很长很长的心路历程。
这其实是一本参加征文的作品,我愿意把它称之为“命题作文”。征文主题是“创意活化及传承世界遗产”,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题目。
其实这个脑洞最初的想法是文物拟人,主角的名字就是那时候想的,而灵感来源主要是,古文字学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是真希望我自己是司母戊鼎(现在可能得叫后母戊鼎了)啊!
但当时看到这个征文,想了想,改变了一下之前的脑洞,写成了世界遗产拟人。(主要是之前的文物拟人除了“穆华夏”这个名字以外,什么都没成形......)
这个故事最初的框架是想写成世界遗产的故事的,在我最初的设想里,是通过翻阅遗址发掘报告,尽可能去还原一个当时的原貌。(大约就是,这处世界遗产是怎么来的。)
老师说考古的一个逆向的学科,我们通过出土的遗迹遗物,去还原一个当时人的故事。
很浪漫,真的很浪漫。
但很可惜的是,我没有做到。
我到最后也没写元上都,没写丽江古城,没写皖南古村落等古城村落,因为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想好如何去写一座城的故事。
这个故事大约还没有结束吧,如果还有下一届征文的话我还能接着写!(哈哈,开玩笑)
但真的有很多世界遗产,我想不出如何构建一个故事,甚至包括故宫。
故宫其实很容易的,但我不想写皇家,不想写帝王将相,这本书唯一坚持到最后的初衷是,我只想写某一个个体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下可能的遭遇。
如果翻翻正史就能找到,那这个故事也便无须我再赘述了。
简介里那个怀揣唐写本的学长是敦煌,我对于敦煌其实有构想出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老师尚未发表的一些研究,所以我放弃了这个故事。
还有兵马俑。怎么说呢?几个月前看到兵马俑摄影师的热搜,点进去看到那位摄影师说“拍陶俑就像在拍人像,看着他的眼睛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那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我无论怎么写都比不过这句话了,这实在是太浪漫太温柔的一句话了。
我其实一度有些想不明白我写这些故事的意义何在,以及,我好像真的有些跑题了。
我不知道如何将我构想的那些可能存在的故事与真实的世界遗产结合在一起,但我现在想明白了,所以不妨在这里说一说。
我所要写的,不是世界遗产的历史,而是世界遗产所蕴藏的精神,至少,是我所认为的他们所蕴藏的精神。
“长城长”就不必说了,这是我脑子最清楚的一个故事,我想要歌颂筑起长城的劳苦大众,以及真正拱卫边疆的战士,非常群众史观的想法。年少轻狂的时候我真的曾认为是英雄创作了时代,感谢考古吧,让我真正意识到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要性。
到了“济世书”其实就有些偏离初衷了,但好在最终也落在了“人”,落在了“百姓”。《淮南子》说“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后世,大家就执意于扩土开疆了。“济世书”还有一重,是书生,是那些未曾高中却永远心系家国命运的儒生。历史其实有许多相近的范例(说相近是因为他们高中了),南宋末年的谢枋得、郑思肖、林景熙......“来孙既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很让人心疼的故事。但是由于南宋末实在过于让人难过了,所以故事背景选在了南北宋之交。
“西湖水”真的是因为我那段时间太忙太累了,于是想着写些轻松惬意的东西,西湖其实有很多值得写的,想以岳飞墓展开来着,但“济世书”刚谈完家国,所以“西湖水”就说一说雷峰塔吧,说一说那些冲破或者未冲破封建束缚的爱情。
“三清观”最初最初是想仿效济公故事的,但我看了看南宋时期的济颠故事,发现它与我们今日的戏说好像不太一样......于是最后,我写了一种无杂质的善,如果非说这种品质与三清山或者与道教有什么必然联系,我真的没有找到,但一方面三清山是自然遗产(以我浅薄的见识,实在没想起来什么历史故事),另一方面,不论什么宗教,总是扬善的。
“女将军”真的是超难本,我是真的读不懂甲骨文的语法,我感觉它们就没有语法(这是事实,不是我菜,我菜的点在于我不认字)。那时候才知道,老师说的根据出土遗物去还原一个故事有多难,何况我还只是在还原一个瞎编的故事,老师们还原出来的“故事”是要有理有据的。这个故事是在说占卜,商人真的迷信吗?或许当时是真的。但从后世来讲,我更愿意相信我们的祖先是从这种占卜的吉凶中获得与自然、与命运对抗的勇气,一切恐惧只来源于未知,所以先知与预知无疑是对抗恐惧的有效手段。
“通商路”的写作原因我已经在篇末说过了,世界遗产怎么能不提丝绸之路呢?更何况这还是一篇“命题作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真的太美了。赞美所有丝绸之路开拓者的勇气,茫茫大漠,真的只有意志最坚定的人才能到达彼岸。(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有人懂这个梗吗?)
“纨绔子”,这个故事的原型是一个极心碎的故事,至少让我心碎。南北宋之交,有一位着名的词人叫做朱敦儒,曾经打马过闹市的少年郎,从“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到“云海茫茫无处归”,山河破碎之下,每一个人都无处可逃。“纨绔子”没有写到结局,因为结局也是悲剧,毕竟历史告诉了我们贾似道是何许人。至于和苏州园林的关系......大概就只是因为江南繁华吧......顺道一提,文中的苏宅是沧浪亭,有人看出来了吗?(好的,我知道没有......)
有个可爱的小故事,贾似道有个好朋友,叫廖莹中,是个极着名的刻书家。贾似道专权误国时,他连带着被骂,贾似道失势后,他依旧相随不愿离开,痛饮达旦,归家服毒逝世。(“似道夺职之夕,与之相对痛饮,五更归舍,服冰脑而死。”)这总让我想起潘安与石崇的故事,“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至少,黄泉路不寂寞吧。当然,如果历史学者出于各种专业角度分析,这肯定牵涉多种考量。好在这不是什么专业论文,所以故事不妨讲得浪漫一点。
“武陵源”没有什么好说的,这个故事确实是我受了点儿刺激写出来的,因为之前我一直兢兢业业想着扣题,那么费劲吧啦地读文献查资料,然后那段时间我突然发现......不说了,说了容易被骂。但我还挺喜欢这个故事的,而且和尚与书生的组合,想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再开一本武侠。
最后,“见人间”,这三个字多少有些不通,但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从来不是物,而是人,是要通过冷冰冰的物来看到当时人的生活,所以以此为题,反倒与那个故事没有多大关联。更多的话已经在“作者的话”里说完了,到这里只有两句吧,向所有考古学前辈们致敬,向所有前辈学者们致敬,他们真的都好可爱,可爱而且可敬。以及,考古不是盗墓,而且,与盗墓没有半毛钱关系。(考古学的前身是南北宋的金石学,不是曹操的摸金校尉!)
所以,这本书最初的初衷(我知道是个病句,但也可以表示强调)只是想传达一点考古的东西,就算最后没有考据出严谨的时代背景,但至少有一点我希望我做到了,也即要关注于历史的“小”,关注历史的“无名者”,他们同样存在过,也是他们铸就了历史的“大”。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大概就算对得起我的专业,对得起老师给我上过的课了(其实并不)。唉,我知道我没做到,写到最后真的就是,开心就好了......
结合上述所言初衷,这本书并不求成绩,这不是网文的写法,所以要成绩我就不这么写了。当时开书的时候,就只是想给自己的专业一个交代(当然,这个交代现在看来依旧不够交代......)。所谓“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考官”,但如果连“考官”也没中(就目前的情况和我的水平来看,凉凉的可能性占了99.9%),我准备好了一份极其暴躁的“未获奖感言”,倒不知说我觉得自己未获奖是个多么不可理喻的事情(别骂了别骂了,我知道获奖是在做梦),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发牢骚骂街就是落第的读书人的特权,若是谁中了状元还要说这世道不公,那可真是要挨揍的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感谢所有读者的支持,真的,每一位读者都是我的“意外之喜”了。然后,说一下接下来的打算吧。
*
想开一个历史文,或者一本武侠,我真的好想写武侠......但会先慢慢存稿,毕竟外面的世界,不会像短篇分类那么美好,外面的世界是要爆更的o(╥﹏╥)o
而且在此之前,我还要好好学一学如何讲故事。
但这个故事我又实在放不下,有朝一日我可能真的会回来写续集,又或者是写考古系的校园日常,毕竟这种写法,校园日常部分太少了,感觉我的拟人人设都白做了......
嗯......应该没有什么想说的了,那就这样吧,感谢读到这里的你(我知道我的感言真的太啰嗦了),下一本书再见咯~
完结撒花!??ヽ(°▽°)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