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回到三国做刘禅18.18xs.”查找
乌江口。
邓艾愿相助吴国,消息传回后,绝望中的诸葛瑾和众将又燃起一线希望。
“大将军,陛下早就做足了死守建业的准备,城中之粮,足够三万兵马撑两个月;邓艾的瞒天过海之计,虽然耗时长久,但要解建业之围,这恐怕是是唯一的办法。”
全琮说罢,众将不停地点头。此时,因为江上风浪太大,建业的消息还没传至乌江口,众将并不知道城中的四座粮仓已被烧毁两座。
“大将军,若从路程上来看,我军主力北上至淮水登船,大约需要十天;战船从淮水顺流而下入海,也要耗时十天,再沿着海岸绕回长江口,大约需要二十天;以此推算,我只需四十天就能绕回建业。”
“此法确实能瞒过蜀军,这也是江北大军回救建业的唯一办法,大将军不要再做迟疑。”全琮很是担心地说道:“大将军,我江北的粮草只能再撑两天,蜀军之所以未来攻寨,就是在等我粮尽,我必须尽快赶到滁水。”
“我总觉得……应该没这么简单。”诸葛瑾疑惑地说道:“我在巢湖摆了邓艾一道,他为何还要鼎力相助?真是因为“唇亡齿寒”?恐怕没这么简单!”
“大将军,并非因为唇亡齿寒。”朱然冷冷地说道:“邓艾表面上鼎力相助,不过是坐山观虎斗。他只用一批粮草,只拨一批战船,就给姜维增加了十万敌兵;邓艾最想看到的,就是我与蜀军拼死一战。所以,邓艾并非慷慨无私,他的心思,毒着呢!”
“朱将军,即便如此,邓艾确实为我提供了帮助。”全琮正色说道:“其实,咱都知道邓艾的阴险目的,然而,吴国已是九死一生,我只能顺邓艾之意与蜀军死战。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确实如此。”诸葛瑾点点头:“绕回建业与蜀军死战,这也是逼不得已,好歹还有一线生机;邓艾坐山观虎斗,我还得感谢他!唉……国之如此,我等身为臣子,能有机会回师报效陛下,也比在这里等死强!”
诸葛瑾说罢,众将无不感慨。
“此事宜早不宜迟。立刻给兵卒做好工作,务必告诉他们:魏国已经出兵相助,我军到了滁水就能获得粮食;再告诉下面的兵卒,就说……就说蜀军战船遇上风暴,已经沉没三千多条,粮草尽毁,围攻建业的蜀军已经溃散。如此一来,必能稳住军心;至于撤往滁水的时间,就定在今夜子时;横在历阳和含山之间的部队,可交替掩护撤退。子时以前,务必撤至乌江以东。”
舒城。
对于相助吴国的决定,几名魏国将领众说纷云。
“邓将军,吴国就是个白眼狼!孙权也是个墙头草!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我为何要出粮出船相助?”毋丘俭愤愤地说道:“邓将军,莫非你忘了巢湖之战?诸葛瑾这个阴险小人,何故相助于他?”
“不错,毋丘(guanqiu)将军说得极是!邓将军,不可被全琮和孙韶的花言巧语所惑啊!”诸葛诞也劝道:“邓将军,如今的吴军战斗力极弱,经过四十多天的远航,哪里还力气与蜀军决战于建业?况且,我军哪有那么多战船运送十万吴军?我军粮草长途转运而来,喂给这群白眼狼,岂不让人心寒?”
“二位将军,你们……还没忘记被逼跳湖之仇?”邓艾呵呵笑道:“你二人……就如此仇视诸葛瑾?”
邓艾提起巢湖之战时二人的惨败,二人想起手提大刀的关索,不禁打了个寒颤。
“邓将军,太傅也说吴国气数已尽,我为何要出钱出粮相助吴国?如今的吴国命悬一线,败亡已是定局,无法助我拖住姜维,对我已经毫无意义!邓将军,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末将实在不懂!”
“诸葛将军,你刚才提到我在淮水的战船,应该知道我军战船的运力吧!你告诉本将,我能转运多少吴兵去往建业?”邓艾未罢可否,问了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
“邓将军,经过这半年的全力造船,我在淮水的战船大约两千条。”诸葛诞如实说道:“如果长途远航,如果全部由吴军兵卒划桨,总共可以转运四万兵马。”
“不错。”邓艾肯定地说道:“不过,既然是长途转运,粮草必须一并上船,不能在沿途补给。这样算来,又能运载多少吴兵?”
“邓将军,按照四十天的粮草装船,那么……最多可载一万吴兵。”诸葛诞如实说道,刚刚说完,总算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这不就对了!”邓艾哈哈大笑,然后说道:“你说得没错,吴国的败亡已是定局。就算孙策周瑜在世,他孙权也无力回天。因此,本将从未想过帮助吴国,更不会帮助吴兵绕回建业。”
“邓将军,你……将诸葛瑾和吴国大军骗至滁水北岸,莫非另有他谋?”胡质似乎明白了什么,疑惑地问道。
“如今,江北的吴军士气低落,难以与蜀军一战;蜀军也很聪明,他们故意不与之交战,而是坐等吴军粮尽,然后再出兵击之,即可不废吹灰之力击溃这支吴兵;按照蜀军纳降时的心理攻势,此战下来,蜀军兵不血刃就能获得十万降卒,真是一笔大买卖!”
“邓将军,莫非……你看上了这批吴兵?”郭淮满不在乎地说道:“依末将看来,这支吴军号称精锐,不过是奴隶和老弱残兵,哪能跟我大魏的精兵相比?这样的部队,上了战场也是群乌合之众,我要来何用?白白浪费粮食!”
“郭将军,你有所不知。”邓艾正色说道:“蜀国偏安一隅,之所以能迅速增强国力,就在于他们获得了大量的人口。我大魏的武皇帝引鲜卑、匈奴入关中,这也是为了获得人口;这十万吴兵战斗力很弱,但用来屯田,用来运粮还是绰绰有余。如今,这批吴兵就在眼前,我唾手可得,若将其让给蜀国,岂不可惜?”